上一版  下一版
路内:一个作家的“城事”
创业风口
《小民经济学》
《失孤》
下一篇4 2015年03月26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路内
路内:一个作家的“城事”

 

    《少年巴比伦》 路内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3年7月

    翻开作家路内的履历,你会看到他曾经的职业:工人,5年;广告人,12年。这个笔下写着最接地气的城市生活的70后作家,和他的同龄人一道见证着中国城市中三十年来发生的剧变。虽然,他笔下的主人公并不是他自己,但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喜乐悲伤,会敲响经历过那些岁月的人的记忆之门。

    写小说

    从工厂里的那些事写起

    在作家里,工人出身似乎是在提到路内时一定不能漏掉的一个标签。初三毕业那年,路内原本想要考高中,但父亲建议他考化工中专,毕业后可以进化工厂。他报考了父亲指定的化工中专,最后却阴差阳错进了第二志愿的化工技校。

    技校毕业是包分配的,路内去了父亲老同学担任副厂长的糖精厂。糖精厂许多地方有爆炸的危险,“大家像军事专家一样计算着爆炸的能量。制冷车间全是液氨,一旦爆炸一栋房子就没了。”

    在工厂做工人的那些故事,后来写进了路内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少年巴比伦》里。两个月,18万字,《少年巴比伦》就完成了。第二部长篇小说《追随她的旅程》是在妻子怀孕期间写完的,差不多半年的时间。但他在写第三部长篇小说的时候卡了壳,写了两年半都没有写完,“我想这样下去不行,还是别上班了。当时,在广告公司工作,老板很客气,对我说,你别辞职,要写小说就先请假吧。”

    写完第三部长篇小说,路内还是辞职了。“我后来发现,写小说不只是写完就好,还要出去跑宣传,做签售。”路内说,“关键是,勤奋一点,好好写书是可以活得下去的。”

    如今的路内已经是上海作协的专业作家。有一份固定的工资,加上版税和稿费,偶尔接一两部电影剧本的酬劳,用他的话说,“只要不出门,除了咖啡和茶叶,基本上就不需要花什么钱,最重要的是,不用挤早高峰的地铁,日子过得比普通白领要舒服。”

    这就是路内,一个在城市喧嚣里活得有声有色的作家。

    他说:“对于这个时代,我肯定不是局外人。我不是站在外面,不是站在街边,我像是一个站在路中央观望着这个时代的人。”

    探索摩登都市里的各种可能

    编剧本

    《少年巴比伦》早些年卖出了电影版权,拍摄工作是在去年夏天进行的。路内又一次去了工厂。虽然不是他当年工作的糖精厂,但也是一家化工厂,熟悉的环境,恍若穿越时空。厂区内全面禁烟,并且打扫得非常干净,这些都是生产安全的必要保障,任凭岁月变迁,依然如故。不同的是,如今,工厂里没有了男浴池。男性职工也和女性职工一样用淋浴。而剧本中有一场戏要在男浴池中拍摄。于是,剧组在现场搭出了一个男浴池。

    最近,另一部由路内担任编剧的电影已经开拍。这一次,故事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的上海,故事的主角是五星级涉外酒店的领班。或许是因为路内之前的作品中对于城市生活的描述让导演感受到与影片故事相契合的气质,导演罗冬主动找到了路内,希望他担任编剧。

    上世纪90年代的上海对于路内而言并不陌生。很巧的是,他身边的亲友中就有在五星级涉外酒店工作的人。和前一次自己的小说改编成电影相比,这一次的“触电”带给路内的是截然不同的体验。路内说,写小说自由度比较大,写电影剧本挑战比较大,“写小说自己觉得满意就可以,写电影剧本,自己觉得好,但导演觉得不好拍,或者演员觉得不好演,都会成为需要修改的理由。”

    想为女儿写一篇小说《生于2008》

    过日子

    从《少年巴比伦》里的戴城,到《花街往事》中的花街,路内的笔下描写的一直是城市中芸芸众生的生活,那也是他的生活。他如今的生活是白天睡觉,下午处理些事务,然后等女儿放学回来陪她玩一会儿。晚上,女儿睡觉之后,他开始写作。

    陪伴女儿的日子,让路内慢慢理解了一个女孩的成长过程,从顺从大人的想法到开始有自己独立的主见,这一切都让路内觉得珍贵。

    作为专业作家路内对于女儿的语文学习给出的“专业”要求是,别用小明、小红造句。用爸爸、妈妈,或者兔子、鸭子都可以,“一旦用小明、小红造句,叙事视角就偏离掉了。不是自己的视角,那她可能永远都写不出真正感动自己的东西。”于是,女儿的作业本上就有了这样的造句:爸爸开完家长会得意洋洋地出来了。

    路内说,自己一直想为2008年出生的女儿写篇小说,就叫《生于2008》,“这一年太多事了,过20年再去回望,我们可能会感觉到那一年的重要性。它似乎使整个中国的世道人心都发生了转折,至于更好还是更糟,可能要过10年、20年才能看清楚。它很像是另一段历史的开始。”

    摘编自光明网

 
下一篇4  
 
   
   
   

南方工报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