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江西无蚊村:天师孝母 一村无蚊
通济渠泗县段:“活态遗址” “杨广经过”
3上一篇 2015年06月18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探访中国大运河 13
通济渠泗县段:“活态遗址” “杨广经过”

 

■汴河与新濉河交汇处是申遗故道的东起点

    不同于柳孜遗址的静态呈现,通济渠泗县段是一条静静流淌的运河故道,是隋唐大运河中现存不多的活态遗址。这条运河故道穿越了1400多年,潺潺流动至今,仍在哺育着沿河居民。沿河而行,或远或近的历史遗迹无声诉说着这段故道当年的辉煌。

    6公里故道保持原貌

    泗县段的汴河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一段。汴河穿泗县古城而过,向东注入淮河。“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的《长相思》道出汴水和泗县的密切联系。

    泗县申遗办工作人员张伟介绍说,通济渠泗县段有水的28公里故道中,申遗的6公里故道保持着最为完整的运河原始风貌。这段故道西起汴河与环城河东端交口处的新虹桥,东至汴河与新濉河交汇处。“再往西就看不到通济渠故道,被汴河大道掩埋在地下。新濉河往东的通济渠故道在新濉河修建过程中被占用,大量人工开挖,失去了原貌。”在申遗办的张伟看来,这段故道是现存隋唐大运河活遗址中最真实的存在,有水、有堤、有渠、有桥。

    千年运河仍在灌溉

    位于汴河与新濉河交汇处的仿古木亭是6公里申遗段的东段起点,占据了这段故道的最高点。置身亭中,放眼望去,故道水面宽阔,小桥流水,有村民泛舟之上捕鱼捉虾。堤坡上芦苇青青,植被茂密,既是一道风景,又是天然的防护隔离带。故道南岸是一望无际的农田,河道北岸村庄聚集。

    离开仿古木亭,记者沿河而行,路边不时可见片片菜园。一条长长的水管横亘在路上,一头扎入河道,一头通往菜园。“现在不能通航,也不做生活用水,主要用于灌溉和泄洪。”申遗办工作人员卢灿明介绍说,大约在南宋之后,运河渐渐失去了漕运功能,河水主要用来灌溉庄稼,有“十里一井”之说。沿河而行,记者发现了一口废弃的菜园井。井口还保留着用来取水的轱辘。久经风吹雨打,木轱辘已经严重腐蚀,千疮百孔。“这种辘轳发明于春秋时期,这口菜园井据考证是上世纪30年代修建。”卢灿明介绍说。

    “这里曹庙村的青萝卜很有名,口感好,甜脆又多汁,我们都当水果吃。”张伟不无自豪地表示,经历了1400多年后,通济渠泗县段不仅保存着活水,而且水质不错,实在很难得。

    世代相传“杨广经过”

    通济渠泗县段6公里故道,村庄连成一线,当地村民称之为十里长庄。对于十里长庄的风貌,村民们口口相传一句话。“五里一座庙,八里一座桥,十里一座井。”

    东八里桥因距城8里而得名,修建于清中期,是保障旧泗州出城的重要桥梁。61岁的秦素英站在桥上,不远处,她的老伴正划着船捕鱼。秦素英已经计算不出祖祖辈辈在运河旁生活了多少年了,只是依稀记得小时候爷爷告诉她,当年祖先曾亲眼看过隋炀帝杨广坐船从此经过。

    泗县当地流传着“隋炀帝,下扬州,黍谷稷子拌香油”的传说。精通历史的卢灿明介绍说,相传隋炀帝的龙舟到泗县境内,过了水口魏快到枯河头时,因为河段地势较高而搁浅了。隋炀帝和他的部下想出了“纳黍代水行舟”的馊主意,下令当地民众供给香油和黍稷,铺地行舟。

    摘编自人民网

 
3上一篇  
 
   
   
   

南方工报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