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匠人》
“80后”的困惑与迷惘
《丁玲传》
《秋风吹不尽》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08月06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80后”的困惑与迷惘

 

    《80后,怎么办?》

    杨庆祥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5年6月

    《80后,怎么办?》是“80后”青年作家杨庆祥最新完成的一部深入探讨“80后”一代人有关个人与时代的随笔集。这本书里,有作家在近年来有关“80后”一代人的文学评论,也有他深入生活里与几个年轻人面对面的访谈,主要关注的是“80后”一代各行各业年轻人目前的思想和生活情况,从中可以一窥当下年轻人的生存状况。

    作者杨庆祥,1980年生。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中国现代文学馆首批客座研究员。

    “80后”里,1980年出生的人已经35岁了,最小的1989年出生的也已经26岁。

    这一代被许多人看作是当代社会的“中坚力量”。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同为“80后”的杨庆祥出版新书《80后,怎么办?》,对“80后”这一代进行了观察与思考。

    7月26日,杨庆祥与作家阎连科、“80后”女作家张悦然在北京做了一场对谈,与人们一起直击“80后”的困惑与迷惘。

    “失败”的一代

    对于“中坚力量”的形容,杨庆祥说“80后”是一种“中而不坚”的表现。据他的分析,“80后”目前处于一种非常疲惫的状态,这也是“80后”存在的一个问题。

    杨庆祥称自己的书主要是“献给和我同时代、敢于思考的人。他们还在受苦”。如今“80后”“并没形成所期待的抵抗主义”,反而离投机一族越来越近,是“失败的一代人”。

    阎连科也表示,他对“80后”有很多失望,他没有看到“80后”表达出来不同于之前几代人的新思想。在文学领域,他也没看到这代人呈现出真正的、有别于之前几代人的出色作品或者是能够代表这一代人的优秀作品。

    “有很多‘80后’都是上过大学的人,但缺乏我们想象的那种反叛精神,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独立思考。”阎连科在活动中说,“恰恰他们对世界非常熟悉,但是对现实、对世界几乎发不出声音来,这个非常可怕。”

    杨庆祥在书中附录二中写道:“80后”过于把自己的历史寄托在周星驰或者是王小波式的戏谑层面,当所有人都沉迷在王小波、周星驰这种历史想象和历史表达的时候,就不可能有新的历史想象的可能性产生,“这是我特别要批判‘油滑主义’的原因,当然它相对以前是进步的,但现在成了枷锁。”

    杨庆祥还表示,周星驰的电影和王小波的小说,对“80后”影响非常大,不论是说话的方式,还是思考的模式,基本上都会有影响。“用一种调侃、戏谑的方式来表达、理解世界和历史,表现得特别明显。”

    他希望“80后”转变思维方式,应该用更严肃、更深刻、更系统的方式思考,而不是简单的解构:“个体和社会、人类与历史、自我和他人的关系都是需要深入思考的。”

    “周星驰和王小波这种资源远远不够,应该有更悠远的传统,比如说中国的传统思想资源;还有西方人文主义的资源。以多样的资源来思考,这样我们会更深刻一些。”杨庆祥说。

    “80后”的代表与被代表

    杨庆祥是1980年出生的,可以说是“80后”的“先驱人物”。他也刚好赶上了中国房价大增长的时代。书中以他租房而被房东赶出来为引子,以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引发“80后”的共鸣,而后逐渐深入。

    他感受过租房的无奈、打工的奔波,也曾在东莞与农民工朝夕相处数月。他说他写这本书是为了“提出问题”,可以引起相关讨论。这本书被阎连科称为“真正在场的文学批评”,也让他不禁感叹“终于有‘80后’的人能够站出来认识自己”。

    杨庆祥说:“大家都想成功,社会现在对成功的界定是非常单一的,比如说住大房子、开豪车,有很多的钱。这种单一的成功指向,其实造成了一些精神上的内伤。在一种流行价值观的影响下,我们会去追逐这种单一成功的方式。所以我要以‘80后’作为切入点。整个中国社会,现在都说明了这个问题,只不过在‘80后’身上表现得最明显。”

    《80后,怎么办?》中提到韩寒和郭敬明的作品只能代表一部分“80后”,并不足以代表全部,“没有一个人可以代表‘80后’。这个年代的人应该有一个群像,就是一群人,而他们只代表了‘80后’的一个侧面。”

    杨庆祥为了呈现更多不同的“80后”,展现更多的面貌,在书中占用将近一半的篇幅与各个层面不同的人对谈。

    “80后”目前存在很多问题,杨庆祥认为主要分为外部和内部的问题。

    外部的问题比较宏观,主要是生存问题。“80后”的年龄在26岁至35岁之间,社会要求这个年纪的人要承担比其他年纪更多的社会责任,“我觉得‘80后’并不能够承担这些责任,并不是不想承担这些责任,而是没有能力承担这些责任,这是最大的困境。”

    在事业上,通过努力得到上升,杨庆祥认为这种上升渠道非常窄,并且会越来越窄。整个社会资源的分配,已经非常的集中。“如果说社会是一个大蛋糕,大家都来切,现在‘80后’面临的问题就是没有蛋糕可以切了。”

    内部的困境在于“80后”在这样的一个社会和生存境遇里面,有强大的精神焦虑。“在这种精神焦虑里面,很多‘80后’都没有找到一个真正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或者是精神存在方式,因为他们被生存的困难所胁迫,不得不去追随这个社会主流的,或者是通俗的、流行的价值观。”杨庆祥说。

    摘编自大洋网

 
3上一篇  下一篇4  
 
   
   
   

南方工报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