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金秋助学除了发钱,工会还需要做什么?
向我学勤劳? 别学成过劳!
夜班津贴要沉睡到何年?
“孝顺金”是企业代员工尽孝的人性之举
下一篇4 2015年10月16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金秋助学除了发钱,工会还需要做什么?

 

    金秋十月,新一年的工会集中助学活动暂告一段落,无数寒门学子在工会叔叔阿姨们热忱的关爱和鼓励中开始了自己的象牙塔生活。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各地工会金秋助学的规模越来越大。覆盖人群进一步扩大,比如将困难农民工子女纳入救助范围,从本科大学新生扩大到专科乃至小学、初中、高中;救助标准逐年提升,且从入学第一年的“一次性”救助发展到在校期间的跟踪帮扶;资金来源渠道日益多样化,除了工会的帮扶资金,各级工会还积极争取党委、政府(行政)支持,同时发动社会爱心人士、社会组织参与到助学行动中。越来越多的贫寒学子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爱、工会组织的温暖以及来自社会的善意。

    除了“发钱”,工会组织能做的、已经在做的还有很多。

    比如精神和智力帮扶。有的学生经历坎坷,缺乏亲人关爱;有的学生因家境贫困产生自卑心理,看见家境好的同学派头,可能产生攀比、心理不平衡心理;有的学生因条件所限缺乏开阔视野的机会……这些情况呼唤工会组织在物质帮扶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品德培养,注重对学生的精神和智力帮扶。可喜的是,越来越多地方工会意识到了这一点,采取了相应措施:工会干部通过结对帮扶或召开座谈会,与帮扶学生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了解其在校学习生活和精神状况,担当其良师益友;提供心理热线,请专业人员解答学生心理疑惑;组织开展夏令营、参观教育、劳模导师等活动,使学生增长见识,增强其立志成才信心;等等。

    比如就业帮扶。在就业“拼爹”的当下,有的贫寒学子往往因为资源劣势难以找到工作。针对这种情况,不少地方工会将助学的链条延伸到助就业上。

    比如,帮助符合条件的困难职工家庭子女享受、落实国家助学助业政策;借助社会组织的资源和力量,拓展助学新渠道、新项目;建立助学反哺、接力助学等长效助学机制……各地实践表明,工会金秋助学,正日益走向多层次、社会化的帮扶格局。

 
下一篇4  
 
   
   
   

南方工报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