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中国失独家庭超百万 每年新增7.6万个
妇女离婚后 有权分走一半财产
“股神”巴菲特的“穷”儿子
下一篇4 2015年10月16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失独家庭超百万 每年新增7.6万个

 

   50多岁的王晓莹(化名)永远记得2014年的一天,那天,她唯一的女儿永远离开了她。王晓莹是中国百万失独父母中的一员。全国老龄办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显示,2012年,中国失独家庭已超百万个,每年新增7.6万个失独家庭。

    女儿名字和“未来”同音

    死亡夺走了夫妻俩的“未来”

    王晓莹接受北京红枫中心志愿者的入户访谈时,她女儿离世已一年。心理咨询专家、志愿者们爬上一段狭窄而陡暗的楼梯,在她家门前敲门许久,门才被打开。

    王晓莹的短发已经花白。不大的屋子里摆放着各色洋娃娃,冰箱上贴满了一个女孩从小到大的照片。

    “这孩子长得真漂亮。”志愿者轻声赞叹。而女主人哽咽着回答:“人家都说这两口子长得不怎么样,却有个这么漂亮的女儿。她天生有唇线,像画的一样……”

    女儿的名字和“未来”同音,而死亡夺走了王晓莹最珍贵的“未来”。

    2014年夏天,女儿参加一次同学聚会,聚会结束后,要打车回学校上课。一个男同学刚买了摩托车,提出载她回校。“男孩子没有驾驶证,摩托车也没牌照。”两个孩子都殒命于车祸。

    王晓莹总在掐自己,但不觉得疼。她常在屋里找来找去:“我在客厅,怕女儿在卧室,去了卧室又怕女儿在厨房。”她常听到敲门声,跑去开门,却再也等不到她的“未来”。

    “还活着”成了恐惧事

    他们怕生病怕进养老院

    “对他们来说,‘还活着’成了一件恐惧的事。他们怕生病,怕进养老院,怕上手术台找不到儿女为自己签字。”红枫中心项目官员孙一江说。

    红枫中心副主任、首席心理专家刘凤琴指出,失独父母存在六大常见的心理误区:

    一是给自己贴“低人一等”的标签。二是主观臆测,认为别人故意在自己面前提到孩子,感到被歧视。三是不允许自己快乐,认为快乐是对逝去孩子的背叛。四是不允许自己悲伤,否认、过分控制自己的情绪。五是情绪化推论,比如认为“我很内疚,所以我肯定做错了什么,我觉得很无力,肯定是好不了了”。六是负向注意偏差,“高度关注不幸的事”。

    心理创伤的康复

    接受孩子走了这件事

    “在失独项目中,寻找服务对象是第一个难点,时常费尽周折。”孙一江说。

    很多志愿者吃过失独父母的闭门羹:“一说起这事我爱人就哭好几天,你们不要再来了!”“我不相信你们,哪有这种好事?”“我不想让周围人知道我是这种情况,你赶紧走!”

    有一次,志愿者从街道办得知,陈丽(化名)的儿子在几年前自杀身亡,丈夫也因病去世。“但我们得到的手机号一直打不通,她在街道登记的住处也被拆迁了……几经辗转,我们在陈丽前同事的带领下,在一片拆迁工地的断壁残垣中,找到了那间平房——她的家”。

    这时,陈丽已经从能干的护士长,变成了眼神呆滞、行动和语言迟缓的中年女性。当志愿者热情地说明来意时,她的姐姐非常高兴,鼓励她多出去参与活动,陈丽的脸上才露出了不太自信的微笑。

    陈丽已经很久不用手机,家里也没有座机。红枫中心的项目官员姜莹甚至担心她能否自己找到活动地点。第一次在座谈会上看到她时,姜莹松了一口气:“她不是没有能力,她是被悲伤困住了自己。”

    对一名情绪失控离席的女企业家,志愿者按照她的性格鼓励:“你是一个有力量的人,我相信你,你看,那么多人还需要你支持呢……”最后,她坚持完成了工作坊课程。后期入户访谈时,她主动告诉志愿者,女儿去世两年来,她一直觉得孩子还在,在街上碰到和女儿相似的长头发女孩,总忍不住跑过去看一看。“现在,我真的接受孩子走了这件事了”。(中青)

 
下一篇4  
 
   
   
   

南方工报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