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专家称“中国将迎第二轮下岗潮”
2015年11月12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专家称“中国将迎第二轮下岗潮”
分析:就业压力完全可控,但隐形失业广泛存在
 

    ■资料配图

    最近,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在一个论坛上表示,中国劳动力市场十分复杂,统计部门公布的登记失业率缺乏敏感性和参考价值。由于受国企重组等因素影响,未来国人可能要准备迎接第二轮下岗潮,而最受冲击的可能就是国企员工。

    这一论调立刻引发了舆论关注和焦虑。毕竟,第一轮下岗潮造成的梦魇,仍停留在很多人的记忆里。

    不过,有专家表示,中国目前的就业问题并不严重,不仅不用担心失业,反而还要担心就业市场的供不应求。中国在未来几年时间里也不大可能面临下岗潮。

    分析

    就业压力完全可控

    民生证券研究院高级宏观研究员朱振鑫最近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尽管今年以来的就业情况相比去年略有恶化,但中国目前不仅不用担心失业,反而还要担心就业市场的供不应求。 

    第一、从调查失业率数据来看,2015年6月以来,调查失业率连续攀升,截至9月已达到近两年新高5.2%,但失业率完全可控、压力远小于2009年,而且这一上升趋势可能受到统计范围扩大或者季节性因素的影响,并不能改变就业总体稳定的结论。 

    第二、从求人倍率数据来看,截至2015年3季度,求人倍率已持续20个季度保持在1以上,而且自2008年、2009年触及0.85的低点后,求人倍率几乎每年上一个台阶,2014年底一度达到1.15的历史高点。从趋势上看,今年上半年求人倍率明显恶化,但3季度再次回升,新增求人倍率(新增就业岗位/新增求职人数)也稳定在0以上,也基本看不到失业的影子。 

    第三、从工资收入增长数据来看,不管是从城镇就业人员还是农民工收入来看,都保持了快速增长,就业市场总体还是供不应求的,而且农民工工资增长更快,表明农民工更为稀缺。城镇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自2012年以来就持续快于GDP,今年来虽持续放缓,但2014年仍保持了9.5%的增速,高于同期名义GDP增速1.3个百分点。 

    第四、从新增城镇就业数据来看,虽然GDP增速自2010年以来不断下滑,但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却稳步增加,远远超出金融危机之前。今年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066万人,提前完成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的目标。按照去年的数据估算,今年全年新增城镇就业有望达到1302万人,连续三年保持在1300万人以上。

    隐形失业广泛存在

    尽管中国就业压力完全可控,但朱振鑫指出,由于经济增速放缓、传统工业企业遭遇困难,隐性失业的现象大量存在。很多传统工业企业将显性失业转化为隐性失业,常见的手段有降薪、缓发工资、停薪留职、内部休假、推迟入职等。 

    ——降薪。比如煤炭龙头神华集团于今年按全员工资总额的10%下调员工薪酬总额,中石油也传闻降薪15%。这还只是公开的基本薪酬,国企员工的大部分收入来自奖金和各种福利津贴,而根据我们的了解,这块收入的下降更为严重,很多煤炭、钢铁、石化企业的员工实际收入下降了一半。 

    ——缓发工资。今年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调研了85家煤企,发现有40家存在缓发和拖欠职工工资问题。 

    ——停薪留职+内部休假。比如山西五大煤企之一的潞安集团特别规定,在集团工作年限满5年、符合有关考核条件的员工可申请停薪留职,停薪留职起步期限不少于5年,到期可继续申请。工作年限须满1年,满足条件的就可申请内部休假。 

    ——推迟新员工入职。比如上海神开石化装备公司向部分已签约毕业生发出通知称,受国内外油价持续低迷的影响,公司面临严峻的市场挑战,效益受到巨大冲击,公司方面提出延迟一年入职或者解约的方案,近五成学生接受延迟入职。

    背景

    第一轮下岗潮之痛

    ●“下岗”是个中国特色的词语

    下岗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

    下岗的基本解释是指离开执行任务的岗位,与在岗和上岗区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下岗”一词有了中国特色的含义:职工因企业破产或裁减人员等原因失去工作岗位。

    实质上,下岗就是失业,但又与失业有着微妙的差别:失业人员已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档案已转入户口所在地街道、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而下岗职工虽然无业,但未与原企业解除劳动关系,档案关系仍在原企业。

    ●“买断工龄”:一夜间让“单位人”成路人

    在下岗潮之前,很多国企职工过着“单位人”的生活,最大的特点是“高福利低工资”,吃喝拉撒、教育、医疗、养老……一切都由单位来搞定,个人并没有什么财富积累。在很多国企集中的城市,工厂几乎就是城市的主体,比如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如果把工厂厂区和职工住宅区刨除在外,整个地区可能只剩下一两个公园。在这里,所有人的生活都是整齐划一的进厂上班和下班。

    下岗改变了这一切。一开始,企业还给下岗费,后来很多企业干脆就不管了。当年国企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减员增效”(减少企业冗员,增强企业效益),职工虽然下岗了,但还挂靠在单位上,并没有达到“减员”的目的。所以,当时很多国企为真正瘦身,纷纷采取的一个重要手段——“买断工龄”:依据职工的工作时间长短,发放数万元左右的一次性安置补偿费,该职工从此与企业脱离任何关系,不再享有任何该企业的工资及福利待遇。

    ●下岗工人当年的生活什么样?

    当年买断工龄的工人一次性可以拿到几万块,算是不小的数目,但对于四五十岁,没有什么能力寻找新岗位的人来说,这仍然显得不够。何况,很多单位效益不好的下岗职工,根本没有机会拿到这笔钱,只能依靠“低保”生活。

    1998年沈阳下岗职工的“生活保障金”为每月240元,只能领两年。此后如果生活难以维持,可以到民政系统申请“最低生活保障金”,每月205元。想拿到这205元并不容易,只要家里有电器,不管多老多破,都不能申请低保。

    专栏作家吴晓波在文章中还写过这样一件事:“一户家庭夫妻下岗,生活艰辛,一日,读中学的儿子回家,说学校要开运动会,老师要求穿运动鞋。家里实在拿不出买鞋的钱,吃饭期间,妻子开始抱怨丈夫没有本事,丈夫埋头吃饭,一语不发;妻子抱怨不止,丈夫放下碗筷,默默走向阳台,一跃而下。”

    ●时至今日,他们还要担心养老问题

    十几年前的下岗职工,如今已经逼近退休年龄,他们的生活并没有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变得更好,反而要操心养老问题。

    中国从1995年正式确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至2005年最终确定了个人8%,企业20%的缴纳比例。然而,对于下岗职工来说,很多人从下岗的那一天开始企业就停止了为他缴纳保险,如果补缴需要个人承担全部28%的费用。

    尽管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放宽缴费年限、免除滞纳金等政策,然而补缴十几年的养老保险仍需要数万元,这对于很多下岗之后就没有正常收入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

    其实,社保问题在下岗潮之初就引起过一些经济学家和官员的担心。1998年前后,世界银行和国务院体改办课题组分别对社保欠账的数目进行过估算,一个比较接近的数目是2万亿元。包括吴敬琏、周小川、林毅夫以及出任过财政部长的刘仲藜等人便提出:“这笔养老保险欠账问题不解决,新的养老保险体系就无法正常运作,建立社会安全网、保持社会稳定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综合自网络

 
 
 
   
   
   

南方工报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