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长征四老”的故事
阿斗乐不思蜀吗?
西南联大: 只存在8年,却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巅峰!
3上一篇 2016年09月29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南联大: 只存在8年,却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巅峰!

 

    很多专家都说过这样一句话:西南联大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这所只存在了8年的最穷大学,却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8年时间,西南联大虽然只毕业了3882名学生,但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及100多位人文大师。美国弗尼吉亚大学教授伊瑟雷尔说:这所大学的遗产属于全人类。

    课程设计

    七七事变爆发,硝烟弥漫的北方,已容不下一张安静的课桌。1937年8月28日,这一天,北大、清华、南开三校校长,接到了来自国民政府教育部的公函。公函要求:三校南迁长沙,联合组建长沙临时大学。不久长沙失陷,联大师生经过数月跋涉,1938年4月28日抵达昆明。这段艰苦卓绝的长途迁徙,在中国教育史上绝无仅有,后人将其称为中国教育史上最伟大的长征。这一场旷世的文人长征,保存了中国文化的精英血脉。

    联大在匆忙中开课。在课程设计上,为了公平,联大开放性地放宽了口径,同一门课程,大家可以同时讲授,清华闻一多和北大罗庸都研究《楚辞》,观点截然不同,但两人都可讲《楚辞》。老师之间有如摆擂台一般,各自拿出绝活,吸引学生去听。这样的安排,不但体现了公平,而且促进了良性竞争,激发了学生的独立思考。

    不仅是课程设计开放,思想把关也开放,校方从不干预教师和学生的政治思想。不管是进步的、保守的,还是中间的,不管是国民党、共产党,还是无党派,虽各有所执,但都能以大局为重,互相包容。正因为兼容,各方大师才纷纷投奔联大。因为她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

    管理自由

    联大对学生的管理也很自由。在联大,学生转系相当容易,好多人入学后发现不喜欢原来所报考的专业,于是纷纷转入自己喜欢的专业。

    但学校也有一项硬性规定,文法学院学生至少必修一门自然科学,可以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理学、地质学中任选。而不论文理工,所有学生都必修中国通史、西洋通史、大一国文和大一英文。为何强调自由选择又作出硬性规定?因为西南联大提倡通才教育。校长梅贻琦说: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

    育才育人

    联大办学8年,8000余名学生通过入学考试,但最后只有3882人毕业,可见考试之严格。1945年8月14日,日本无条件投降。1946年7月31日,西南联大举行常委会。梅贻琦宣布:西南联合大学到此结束。

    3882名毕业生,后来几乎都成了各自领域的大师。西南联大之奇迹,不在于他拥有大师,更在于他培养了许许多多的大师。

    联大之所以能培养这么多大师,不仅仅在于教授治校与学术自由,更在于他育才先育人的理念。教授责任不尽在指导学生如何读书,如何研究学问。凡能领学生做学问的教授,必能指导学生如何做人。梅贻琦说。

    1946年,冯友兰撰写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上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获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

    摘编自历史网

 
3上一篇  
 
   
   
   

南方工报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