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广东自贸区 累计新设企业逾11万家
粤东粤西将有3条高速通车
重金砸研发 机器替工人
3上一篇 2016年12月20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惠州企业争相拥抱“工业4.0”
重金砸研发 机器替工人

 

    2015年7月,胜宏科技(惠州)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智能工厂试投产。

    如今,一年多过去了,因技改淘汰了50条高耗能生产线,使该公司的回收率提至70%。更重要的是,过去完成10亿元产值需要近2000名工人,现在300多人就可以实现同样的产值。

    作为惠州当地为数不多的一家上市企业,从事线路板制造行业的胜宏科技,在面对行业分化严重时,仍保持了20%的增长速度,其中的秘诀正是“技术改造”。胜宏科技只是惠州工业技改、“机器换人”的一个缩影。

    多年来,制造业的引领,成为支撑惠州应对经济下行挑战和复杂局面的坚实基础。为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实现制造业的再升级、再发展,惠州正通过加大创新投入,夯实“智造惠州”的基础。

    惠州企业争相拥抱“工业4.0”

    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的子公司——惠州金源精密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成功改造了国内首条软包柱式电池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产能较手工线提升200%,减少用工80人,新增设备200台(套),平均产品合格率从89.8%提升到92%,自动线降低了人工成本,降幅0.5元/ PCS (件),制造成本下降21.76%。

    位于惠东、生产中国驰名商标“老铭人”服装的惠州市老铭人服饰有限公司创建已有20年。走进该公司的车间,董事长邱国均指着生产线说,这是投入3000万元引进的全套先进生产线,整体生产效率可提升40%,每条生产线用工人数从原来的110人减至70人。

    在惠州,越来越多企业开始采用自动化设备,开展“机器换人”,车间工人减少了,产出效率提高了。

    统计数据显示,继去年和今年上半年完成工业技改投资量居全省第二后,今年前8个月,惠州市技术改造投资完成294.94亿元,增长19.4%,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277.33亿元,增长26.8%。

    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惠州市华智航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10月,去年年初入孵惠南科技创业中心。该公司自成立以来,致力于研发安全性能更高、更人性化的车载智能设备。

    “这个智能HUD(抬头显示)后视镜可以探测车身周围的安全距离,当其他车靠得太近时,设备就会发出预警。”该公司总经理林家兰指着展示柜上一个汽车后视镜向记者介绍,该公司仅有13名员工,其中12名为资深研发人员。“公司虽然年轻、规模不大,但五脏俱全。在不到两年时间里,我们获得1项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我们还计划申请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并创立自主品牌。”

    经过多年努力,惠州已基本形成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创新生态链上,惠州既有“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又有“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

    同时,惠州通过政策引导和财政资金扶持,推动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统计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惠州研发投入不断增长,全市地方财政科研经费投入由2010年的3.57亿元上升至2015年的22.7亿元,带动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由2010年的19.26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79.2亿元,全市研发投入(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从2010年的1.11%上升到2015年的2.4%,年均增幅超过30%,增幅居珠三角第一位,五年来翻了一番多。

    “智造”推进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

    在去年召开的惠州市加快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和工业技术改造投资会议上,惠州就放出了这样的信息:将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关键装备制造产业,鼓励研发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力争几年形成2-3个具有国内先进水平、产业体系相对完善、产业链配套完备、企业国际竞争力强、产值规模超千亿元的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

    按照惠州的“智造计划”,惠州将通过引进项目全力推进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其中,计划在刀具方面引进一个大项目,该项目将对引领惠州整个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为支持创新创业,惠州不断做着行政审批的“减法”,以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零首期、认缴制、免验资、先照后证、“三证合一”、“一照一码”、中介超市、网上办事大厅……

    在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时,惠州还陆续出台了“1+6+N”一揽子创新驱动发展政策,既从宏观为创新驱动发展绘出“路线图”,也从创新链、产业链方面制定了“六大行动”实施方案和系列配套文件。(蔡雯)

 
3上一篇  
 
   
   
   

南方工报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