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以色列为了降房价 打起了中国的主意
新闻“联播”
下一篇4 2017年03月27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色列为了降房价 打起了中国的主意

 

    最近,当中国人还在为新一轮的房屋限购政策愁眉不展时,在亚洲西岸,地中海东岸,以色列貌似已经为自己的高房价找到了解决方案——跟中国借工人。

    危机 10年间以色列的房价猛涨了82.1%

    3月真是北京繁忙的外交月,前脚刚送走乘镀金扶梯的沙特土豪国王,后脚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就带着超百人的商界代表团访华,堪称史上最大规模。3月20日,中以双方在闭门会谈后签署四项协议:《中以经济技术合作三年行动计划》《中以共建国家联合实验室谅解备忘录》《中以招募中国工人在以特定行业短期工作协议》以及《中以修改民航协定议定书》。

    其中,《中以招募中国工人在以特定行业短期工作协议》中称:以色列将引入两万名中国建筑工人。而且,根据中国商务部和以色列内务部1月4日签署的会谈纪要,以色列将在正式签署协议后的半年左右时间内引入约6000名中国工人。

    为什么偏要中国建筑工人?答曰:为了救市,什么市?房市呗。 跟中国一样,以色列也被“住房问题”困扰。

    在2006年到2016年的10年间,以色列的房价猛涨了82.1%,但尴尬的是,虽然房价一路飚高,住宅建筑产出的实际增长率却为零。政府不造房,房价哪能不上涨?2011年,以色列还因为房价上涨过快爆发过30万人的街头抗议。

    所以,2015年内塔尼亚胡新政府上台后,就把解决住房问题当作了头等大事。怎么办?当务之急就是增加供给,造房子!为此,以色列定了一个小目标:新建100万套住宅。

    但以色列人少有从事建筑、基建等工种的,本地巴勒斯坦人和外劳成为建筑工人的主力。不过,当地建筑工人好像对这份工作热情并不高,从业人数不够,建造效率完全跟不上趟。所以,这也是以色列向中国引进建筑工人的原因。对中国来说,造点房子,简直太容易了,这些年我们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但大量引进劳工,必然冲击本地劳工市场。为此,以色列住房委员会还顶住了国内承包商和建筑商的反对压力,引进外国建筑公司,进入以色列房地产市场。通过国际招标的方式,以色列选择了6家住房建设经验丰富、财务状况稳定的外国公司,其中居然有5家是中国公司。

    症结 根本问题在于房子供应量太少

    我们先看看以色列高房价到底是怎么造成的。

    首先,以色列的地形条件决定了其人口分布。以色列位于地中海的东南方向,沿海为狭长平原,东部有山地和高原。以色列的人口主要分布在以耶路撒冷和特拉维夫、海法为代表的大中型城市。大量聚居的人口促使有限的住房成为稀缺资源。其次,以色列的房屋也面临一个土地使用权的问题。据以色列时报记者大卫·霍罗维兹介绍,以色列的不少房屋因为土地所有权归教会所有,所以在买房时,买主面临跟之前中国人买房时类似的担忧:房子是住进去了,但土地使用权到期了怎么办?就这样,不少土地所有权不明的房子被买房者排除在外。而这又变相缩减了住房供应。

    另外,以色列还存在大量的“鬼屋”,倒不是因为屋子闹鬼,而是因为这些房屋的所有者都是外国业主。这些外国业主买房只是来旅游度假的,平常空置。所以,一边是当地居民求房无门,一边又是大量空置房。如何将存量房和空置房“逼出来”成了以色列政府苦恼的问题。为此,以色列政府推出了空置税,通过查这些“鬼屋”的水电费账单确定是否空置,从而收取每年可能高达几千美元的空置税。

    但根本问题还在于房子供应量太少。国家为住宅建设提供的土地数量,深刻影响着建筑商开工的数量。比如,在2014年政府有足够的土地上市,开发商创造了5.5万户住房,而到了2015年政府供地缩紧,这一数字就下降到4.42万户。等到2016年头10个月,这一数字就只有2.92万户。土地供应量上不去,房价能不涨么?所以,为了提高土地供应量,从去年开始,以色列政府推出政策,允许工业用地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转为住宅用地。

    以色列政府也推出经济适用房。与中国相似,房产商只有建造一定比例的廉租住房,才能获得新项目的建筑权。但一些经适房位于约旦河西岸地区的犹太定居点,以及扩张后的耶路撒冷的犹太社区,虽然便宜,可很不安全呐。对于有钱或没有资格买经济适用房的人来说,只有买城市里的商品房了。政府为了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理想,严厉打击炒房、囤房者。为此,以色列推出了针对拥有三套及以上房产者的房产税计划。但是,税上去了,房价和租金也跟着上去了。

    所以,以色列政府思来想去,还是要增加供给,多造房子才是解决住房危机的治本之策,于是就有了2万中国建筑工人的引进计划。

    恐怕不少人会担心中国工人的安全问题,毕竟巴以并没有停止冲突状态。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外交部多次重申中国劳工不会参与约旦河西岸东耶路撒冷的施工,这是一个基本原则,也是保证中国劳工安全的底线。(摘编自公众号侠客岛)

 
下一篇4  
 
   
   
   

南方工报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