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匠心”绣出“真”荔枝
一条合理化建议 节约成本40万
下一篇4 2017年04月21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佛山顺德姐妹绣娘穿针引线55载
“匠心”绣出“真”荔枝

 

    ■姐姐曾剑琴正在创作   黄婷/摄

    ■妹妹曾剑仑绣荔枝   黄婷/摄

    ■见习记者 黄婷

    在顺德大良华盖步行街的岭南粤绣研究所里,几位年过六旬的绣娘正低首绣花,有的独对绣架,有的三四人共绣一幅。她们手拈针线,或如蜻蜓点水,或如蝶飞花丛,一针针看似简单,手上却都是功夫。

    其中两位姐妹绣娘广绣技艺造诣颇深,曾参与设计2014年APEC(亚太经合组织)新中装样服刺绣,她们的作品从380多套设计中脱颖而出,成为最终4套方案之一,获得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为了一窥精美绣品,一睹广绣风采,一识广绣名师。近日,记者找到这两位绣娘——69岁的姐姐曾剑琴和64岁的妹妹曾剑仑,从她们的飞针走线中,不仅看到了十数年磨炼的刺绣技法,还感受到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

    细琢 荔枝绣品以假乱真

    千年技艺,全凭一针。记者看到,绣娘们用的绣针长仅2厘米,穿进针孔的绣线比头发丝还细,光穿针引线,就需要练就高超的技术,花费很多精力。一幅普通的绣品,至少得数万针,多则数十万针。

    “做广绣,必须耐得住寂寞。一件绣品耗时3个月是常事,一片花瓣绣几天也是常事,若想突出物体的立体感,耗时更多。”曾剑仑说。

    岭南人爱荔枝,荔枝意味着“红火”, 为了突出岭南特色,曾剑仑喜欢在绣品上绣几颗荔枝作为点缀,被业界誉为“荔枝皇后”。

    她绣出的荔枝能以假乱真。“一眼看荔枝是红的,其实颜色的层次很丰富,绣一颗荔枝要用几十种颜色的绒线。”曾剑仑表示,荔枝最难绣的地方是外壳上的颗粒,需要很高的技巧。

    “绣一颗荔枝要花一整天。首先在平面上先绣一片,然后在上面勾勒出荔枝皮的网格。”曾剑仑告诉记者,一颗荔枝绣得真,需要下功夫,不仅要仔细观察荔枝的形态,还向果农请教荔枝的特性。在不断尝试后,她灵活利用广绣中“留水路”的传统绣法,还改良了“留白”的空间,绣出了荔枝半球体肌理和凹凸的变化。运用这种方法还提高了效率,一天可以绣两至三颗荔枝。

    追求

    手中针线如画笔

    为了能够绣出更好的作品,曾剑琴和曾剑仑还学了写生、素描等基础画工。“我们把绣品当成艺术品来做,一边绣一边欣赏原始画作,还要研究讨论。我们用针线代替画笔,刺绣不是简单的临摹,要结合广绣的针法,对画作进行二次创作,既不改变画的神韵,又要有民间工艺的味道。”曾剑琴说,平时她还会观察生活细节,并将其融入设计创作中。“要绣出立体感必然要花很多心思。”

    曾剑琴、曾剑仑均是佛山市中级工艺美术师。曾剑琴向记者透露,目前她正在绣的《红棉与鸽》和妹妹绣的《红荔白鹅》,已经绣了3年多,估计还有1年才能完工。这两幅绣品的样图,均取自岭南广绣研究所的“镇所之宝”图样,代表着最高水平。“我们融入了创新的针法,让绣品更有立体感。”曾剑琴说。

    传承

    如今很多人绣不出精品

    姐妹俩早年都是黄连绣花厂(后易名为顺德刺绣工艺总厂)的绣工。“小时候在家里,看到别人在旁边刺绣,那绣花针穿过绣布一上一下的,好想自己也试试。”曾剑琴回忆起学刺绣的原因。

    1962年,年仅14岁的曾剑琴就进入绣花厂,师从广州老师傅黎煊学艺。当时家里没人带小孩,她就带着9岁的妹妹曾剑仑一起进厂。很快,妹妹也和姐姐一样拈起了绣针。1990年,岭南粤绣研究所成立,已成为技术骨干的姐妹俩被抽调到研究所工作,成为正式绣娘。

    姐妹俩都不曾想到,一枚小小的绣花针,从幼年开始拈起就再难放下,直到退休,仍舍不得放下。“只要还做得了,就一直做下去。”已经入行55载的曾剑琴坚定地说。

    现在还有人愿意学刺绣吗?谈到“传承”,曾剑琴表情凝重:“现在很多人都是‘半路出家’,干些基础的活没问题。但是刺绣精品需要有扎实的色彩和画工基础,每当教到这里,大部分人就学不下去了。完成一幅广绣精品,没有三五年是不行的。”

 
下一篇4  
 
   
   
   

南方工报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