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走出中国原创的数学之路
热门微博
下一篇4 2017年05月15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他立志复兴古代数学
走出中国原创的数学之路

 

    谁,才是中国的巨星?

    有人说,这个谁,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世界知名!

    有人说,那个谁,票房动辄几十亿,粉丝喊叫震地动!

    有人说,那谁谁,影片用谁谁蹿红,名字一亮就招风!

    其实,中国真正的巨星,让世界侧目、让美国不敢妄动的巨星,根本不是这些开豪车、住别墅、数钱数到手抽筋的娱乐大佬,而是挺起国家和民族脊梁的英雄!

    这样一颗中国的巨星陨落了。5月11日,一代数学大师吴文俊先生的追悼仪式在八宝山殡仪馆举行。初夏的北京,千余人在烈日下静静排着长队,只为给他送上最后一程。5月7日上午,吴文俊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享年98岁。

    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文俊是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37岁凭借在拓扑学上的杰出成就,与华罗庚、钱学森一起获得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38岁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上世纪70年代开始攀登数学机械化的高峰;世纪之交,捧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自谦:数学是笨人学的

    吴文俊是数学界的“泰斗”,他的示性类和示嵌类研究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至今仍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

    吴文俊曾与陈省身、程民德、胡国定等中国老一辈数学家共同提出“中国数学要在21世纪率先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成为数学强国”的宏伟目标。“搞数学,光发表论文不值得骄傲,应该有自己的东西。不能外国人搞什么就跟着搞什么,应该让外国人跟我们跑。这是可以做到的”,吴文俊说。

    现在看,中国数学梦在部分领域已成真。中国人用机械证明定理,全世界都认可。以前认为,计算机只能用于计算,现在还能用于证明,计算机的作用就更大了。

    “数学是笨人学的,我是很笨的,脑筋‘不灵’。”吴文俊说。

    可就是这样一位自认为“很笨”的人,总能站在数学研究的最前沿。

    上世纪70年代,吴文俊第一次接触到计算机,他敏锐地觉察到计算机的极大潜能。受计算机与古代传统数学的启发,他抛开已成就卓著的拓扑学研究,毅然开始攀越学术生涯的第二座高峰数学机械化。

    为了解决机器证明几何定理的问题,他年近花甲从头学习计算机语言。那时,在中科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的机房里,经常会出现一位老人的身影,不分昼夜地忘我工作。有很多年,吴老的上机操作时间都是整个研究所的第一名。经过近十年的努力,他用机器证明几何定理终于获得成功。

    吴文俊开创的数学机械化在国际上被称为“吴方法”,这个完全由中国人开创的全新领域,吸引了各国数学家前来学习。此后人工智能、并联数控技术、模式识别等很多领域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背后都有数学机械化的广泛应用。

  

复兴古代数学

    面对各种荣誉,吴老看得很轻。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后,他说:“我不想当社会活动家,我是数学家、科学家,我只能尽可能避免参加各种社会活动。”

    他曾谦逊地说:“不管一个人做什么工作,都是在整个社会、国家的支持下完成的。有很多人帮助我,我数都数不过来。我们是踩在许多老师、朋友、整个社会的肩膀上才上升了一段。我应当怎么样回报老师、朋友和整个社会呢?我想,只有让人踩在我的肩膀上再上去一截。我就希望我们的数学研究事业能够一棒一棒地传下去。”

    吴文俊推崇中国古代数学。在他眼中,中国古代数学简单明了。他认为,古代数学是符合计算机时代的数学,这是很不可思议的。

    谈及《九章算术》,吴文俊说:“术,就是讲方法。比如求最大公约数,书里核心就一句话:以少减多,求其等也。大数减小数,一步步减下去直到两边相等,就得到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还有方程章,古人想到了正负数,说明中国人的抽象能力高人一等。”

    中国古代数学的价值已被世界淡忘,但吴文俊却洞察出,其中包含着独特的机械化思想,它能够把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再编成程序,输进电脑后,代替大量复杂的人工演算,这样就可以把数学家从繁重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进而推进科学发展。这就是机器证明,后来吴文俊把它冠名为“数学机械化”。

    中国古代数学不但要振兴,还要复兴。古代数学书值得进一步学习挖掘,但现状是有些书失传了。吴文俊认为,当务之急,应该对地方志进行收集、整理,会有新发现。

    (摘编自公众号一点资讯)

 
下一篇4  
 
   
   
   

南方工报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