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倭寇”改叫“鬼子”或因这副对联
赵佗: 南下干部第一人
古人的“身份证”什么样?
下一篇4 2017年06月05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本人出上联刁难,清朝使臣对出下联
“倭寇”改叫“鬼子”或因这副对联

 

    东汉时期,光武帝册封日本一个小国的国王为“倭王”,自此称呼日本人为“倭人”。到了明朝,我国沿海一带受到了日本海盗的侵袭,便称呼这些日本海盗为“倭寇”。可是到了近代,我们又改称日本侵略者为“鬼子”。那么,“倭寇”是如何变为“鬼子”的呢?

    据说,这是出于一副对联。

    甲午战争前夕,清朝派遣一位大臣出使日本。双方谈判之后,举行了联合记者会。

    此时的日本野心勃勃,不但要趁机向中国和世界炫耀武力,还想要在文化上压中国一头。

    在记者会快要结束时,日方忽然态度轻蔑地对清朝使臣说:“我们日本有一上联,一直对不出下联,只好请教于你们汉字发源地的人了。”

    说完,日本人亮出早就准备好的白绢,上面写着:

    骑奇马,张长弓,琴瑟琵琶,八大王,并肩居头上,单戈独战!

    上联挑衅的意味很明显:我们日本兵力强盛,有奇马长弓,还有“八大王,并肩居头上”,高高在上,傲视一切,“单戈独战”即可打败你们。

    清朝使臣看后也不示弱,随即在白绢上大笔一挥,写出了下联:

    倭人委,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屈膝跪身旁,合手擒拿!

    下联针锋相对:倭就是倭寇,你们狼子野心,想要来袭取我大清的龙衣。所谓的“八大王”不过是“四小鬼”,“魑魅魍魉,屈膝跪身旁”,从字形结构上非常生动形象。你们要是敢来“单戈独战”,必定“合手擒拿”。

    此联一出,在场的记者连连叫好。

    从此,大家渐渐不再称呼日本侵略者为“倭寇”, 而是改称为“鬼子”了。

    其实“琴瑟琵琶”对“魑魅魍魉”是一副老对联了,早在明朝时就已经有了。最早的出处,大概是出自明朝的程敏政。

    据明人张谊《宦游纪闻》记载: 明朝中期,安南国(即越南)遣使前来朝贡。当时程敏政只有数岁,随做官的父亲接待安南使臣。安南使臣出一上联:

    琴瑟瑟琶八大王,一般头面。

    众人听后,一时之间都对不出来。这个时候,年幼的程敏政却对出了下联:

    魑魅魍魉四小鬼,各样肚肠。

    这让安南使臣大为惊异,认为明朝人才辈出,不容小觑,“自是朝贡不绝矣”。

    (来源:清风鉴水头条号)

 
下一篇4  
 
   
   
   

南方工报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