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有仪式感的家庭 养出最幸福的孩子
朋友圈的“三天可见”
国家的文明进步程度 绝不是由GDP来决定的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年06月12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朋友圈的“三天可见”

 

    (人民日报)

    不知从何时开始,微信朋友圈成为我们了解一个人最快捷的渠道。随着微信功能的不断更新,用户开始有权设置好友查看朋友圈的时限。以前全面开放的朋友圈,甚至可以收紧到“最近三天”。朋友圈固然是展示自我的窗口,但朋友圈沦为“工作圈”、“事业圈”、“营销圈”却是更现实的情况。如何在对外坦诚的同时,又能自我保护,这其中的“内心戏”值得玩味。

    微信朋友圈“三天可见”功能刚推出时,很多人都没有在意,但使用一个月后,很多人成为这个功能的忠实拥趸。在通讯录好友1200多人中,逐一检索后,发现有近100人的朋友圈是“三天可见”的,他们大多是学生、初入职场的新人。小赵是一名大二的学生,她让朋友圈三天可见的理由是:“不希望被人觉得自己幼稚,减少对自己的羞耻感。”

    小云是一家旅游媒体的资深记者,虽然在朋友圈分享了不少“吃喝玩乐”的内容,但这的确是小云的工作内容。今年初,小云成为一家在线旅游企业专门负责开拓政府关系的公关负责人,“每天要和行政人员接触,我在各方面都要拘着点,包括朋友圈”。小云先是删除了自己的旧照,然后重新梳理了微信通讯录,给每个人设置了不同的分组,但随着加她微信的官员越来越多,让谁看什么不看什么,让小云倍感烦恼。“有的人就是不适合看我的朋友圈,但我不敢屏蔽他,怕显得自己矫情小气。那么就展示最近三天的内容,既找回安全感,又显得很体面”。

    朋友圈是用户的“自留地”,怎么使用都是个人权利,别人无权干涉。毕竟,我们都卷入信息泛滥的浪潮,每天都处在有意无意将暴露隐私的社交生活中。有了这样一个机会,可以决定自我暴露的程度。我们设置“三天可见”,无论出于怎样合理的目的,其实都关闭了一个通道,一个用来面对自己真实情绪和状态的通道——我们或许要靠发朋友圈来宣泄情绪,但“宣泄情绪”是面对问题、化解矛盾的办法吗?或许只是心理上的逃避。当我们对他人设置“三天可见”,或者你熟悉的朋友只展示三天的内容时,你是否会对自己,对他人感到一种失落?如果我们担心信息的过度分享,可以不去发布泄露隐私的内容;如果一些人真不适合窥探你的生活,你该有勇气去屏蔽他;如果我们渴望受到他人关注,也不必靠在网上打扮出一个精致的自己。这样看来,对他人三天可见,也是和自己对话的过程。

 
3上一篇  下一篇4  
 
   
   
   

南方工报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