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午餐促膝谈心 晚间微信传情
盲人IT工程师:用耳朵编程
3上一篇 2017年07月03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盲人IT工程师:用耳朵编程

 

    ■刘彪戴着耳机编程 周礼雄/摄

    ■见习记者 周礼雄

    沈广荣跟随着读屏软件的指示,操作某外卖APP,选择菜品,输入文字、密码,两三分钟就订了一份外卖。他熟练地操作手机,完全看不出他看不清这个世界。

    像沈广荣这样的视障者使用手机或电脑,需要借助于读屏软件。软件会将屏幕按功能划分区块,手指单击选定功能块后,相关信息就会被读出来,双击屏幕即可进入相应页面。

    在深圳市信息无障碍研究会,有一个盲人IT工程师团队,他们致力于网站、手机应用程序的无障碍优化。近日,记者采访了这个团队,看看盲人IT工程师的工作与生活。

    用耳朵“听”懂编程

    1989年出生的刘彪是团队技术担当,他在读大二时就独立开发出读屏软件。但作为视障者,为学会编程,刘彪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坚持和努力,和其他视障者一样,他编程靠的是听力。

    刘彪通过“听”获取信息,听电视、听广播,但获取的信息量有限。明眼人可以去图书馆借书学习,但图书馆内盲文的种类和数量少之又少。相比之下,视障者主动学习的途径更少。

    2000年,刘彪开始接触网络,网络为他打开了一道通往花园的门。“互联网里没有约束,想要了解什么都能找到”,刘彪说。连接刘彪与电脑的读屏软件引起了他的兴趣。“程序这个东西很神奇,他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刘彪说。他买了一本C语言教材开始学习编程。

    那段时间,刘彪的妹妹就是他的“朗读者”。他用糖“诱惑”妹妹,让她把教材逐字逐句,甚至是标点符号都读出来,他还买了4盒卡带用来录音,翻来覆去听。“我把她‘调教’得很遛。”刘彪开玩笑说,“她读得多了,知道中文标点不用读出来,程序里的英文标点却不能省。”他用50天听完教材,记了200页盲文笔记,但当时并没有电脑,他只能在脑子里一遍一遍地模拟编程。

    2007年,刘彪有了一台属于自己的二手电脑,终于可以上机操作。光弄清楚编程软件的操作界面他就花了1个月时间。“旁人想帮也帮不了。对于普通人来说,点击红色按钮很简单,可是对我来说,红色按钮在哪?只能自己摸索。”刘彪说。

    独自学习编程7年后,2014年,刘彪南下深圳加入深圳市信息无障碍研究会盲人IT工程师团队,如今已成长为团队的技术担当。

    让视障者享受网络便利

    沈广荣也是该团队中的一员。他的手机装了各式各样的应用软件,满满当当三个桌面。他操作手机非常熟练流畅,读屏软件的语速调得非常快,常人根本听不清语音说的是什么。“语速慢了磨叽,浪费时间。”他笑着说。

    他可以和常人一样通过智能手机、电脑独立网络购物、聊天、打车、导航出行、甚至炒股。但是信息无障碍优化还没有引起社会的足够关注。

    “有些手机品牌并不会在手机中预装读屏软件,有些客户端应用程序也不会考虑视障者的使用体验。”盲人IT工程师团队的负责人杨骅说。团队成员河马打开某银行的手机APP,里面的功能区块并不能被读屏软件识别,“像这样一款应用,视障者就无法使用了。”杨骅说。

    团队大部分的工作内容就是对客户端应用程序进行信息无障碍测试,给产品团队提交发现的无障碍问题和优化建议,甚至自己编程直接提供解决方案。“他们最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杨骅说。目前团队持续合作的项目有支付宝、手机淘宝、手机QQ、微信等产品。

    刘彪和团队其他六个人住在一起。工作之余,他运营着新翼天空网站。沈广荣开发广荣打鼓软件,运营广荣盲人网;李鸿利与蔡勇斌合作开发安卓秘书APP,已推向市场;朱广锐、王孟琦、原烨豪花大量时间写试用测评。他们所有的开发成果都供网友免费试用,他们会尽力为网友解答疑问和解决技术障碍。

    他们让更多的视障者享受到网络带来的便利。“如果这些事情能为视障群体拓展更多的生活空间,那为什么不做呢?”沈广荣说。

 
3上一篇  
 
   
   
   

南方工报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