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让粤港澳大湾区 成为新硅谷
2017年07月14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疆无人机董事长李泽湘:
让粤港澳大湾区 成为新硅谷

 

    ■李泽湘(右)和当年的学生汪滔

    近日,在首个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主题的高峰论坛上,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系教授、大疆科技的董事长李泽湘做了主题演讲。李泽湘是大疆科技创始人、首席执行官汪滔的老师,也是大疆背后的神秘推手。如今,成立11年的大疆无人机已经占据70%全球市场份额。演讲中,李泽湘表示,要让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的硅谷。

    以下是李泽湘演讲全文:

    让核心地带“港深莞”冲出来

    在开始之前,我要非常感谢马化腾,他把粤港澳大湾区概念从民间讨论、议论提升到国家的层次,引起了国家高层乃至世界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他也为在大湾区的年轻人提供了无法想象的机会。这是大湾区的作用。

    今天我想从一个教师的角度谈谈我对粤港澳大湾区的认识,还有未来的期望。我非常认可大湾区的定位——成为科技创新2.0的版本,发展为科技与文化、艺术融合的未来城市。怎么实现未来?我认为,应以创新教育来推动创新产业的发展,让大湾区的核心地带“港深莞”首先冲出来,成为世界的新硅谷。

    在美国旧金山湾区,有一个最核心的是硅谷。我们的大湾区,里面有一个核心的地带是香港、深圳和东莞,我们知道香港是国际都市,深圳是中国的硅谷,而东莞是世界的工厂。这三个地方优势互补,只要抓住这个重点,我觉得就抓到大湾区发展的核心点。

    1992年,我到香港科技大学,从香港的教育、研究到产业,讲的俗一点就是产学研结合这条路,我在香港探索了20多年。在深圳创办固高科技、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也经历了20多年。近10年,我又在东莞的松山湖创办了一些公司,还有机器人产业基地。例如,创办了机器人学院,走的都是产学研结合的路。

    大家可能觉得这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真正做到这一点真不容易,深圳过去做了很多努力。但是把深圳大学和产业结合起来,我觉得还没有做到。倒是香港科技大学的一些科研和深圳的产业结合起来,产生了一系列不错的成果。

    “四个轮子”是大湾区的发动机

    我讲一下对这个地区优势的认识。首先这里具备世界最完整、最具竞争优势的制造业体系,我们有3亿多的中产的本土市场,每年芯片的消费,中国进口2300多亿,有一大半在深圳。第二是由马化腾提出的“互联网+”的效应,正快速地在整个大湾区、整个中国推广,使得我们效率得到极大的提升。第三是香港、深圳和东莞三个城市优势互补,各具特点。我们从创意、样机到批量的速度和硅谷相比,至少是它10倍的速度,而且是1/10的代价。这是我们了不起的竞争优势,我们应该如何把这些优势系统综合起来,实现2.0的目标。

    具备了这些优势后,还有哪些技术性的革命带来新机会?技术性的革命,我们叫颠覆性的技术,现在叫做智能技术。它主要包括芯片技术的突破,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的突破,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还有生命科学数字化。这四个轮子将是驱动大湾区、驱动智能时代发展的最有力的发动机。

    我们可以想象,大湾区将出现一大批优秀企业,知名的世界品牌。它们包括智能产品与系统,从芯片传感器到人工智能软件的应用,物联网可穿戴,AR、VR、无人机等等,也包括用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技术来升级传统制造业工厂。通过这些技术的融合,无人机、无人船等等相继出现。顺丰快递的王卫管理着40多万人,如果每个送货工被别人欺负了,他都要站起来打抱不平,这不现实。我们希望以后用无人机、无人车、智能物流来做这些事情,这就是未来大湾区可以想象到的东西。

    智能时代需要“人”

    在一个晚宴上,马化腾说香港可以打造一个国际创新中心,以香港的高校、研究所、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数码港作为物理空间,再把它延伸到(香港)河套,延伸到深港和深莞的科技园区去,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物理空间。国际公司、研究所要进入中国,可把它的切入点放在这里;中国本土公司走向国外,它的国际总部可放在这里;本土的创业公司可通过本土的学校、教育,一个一个发展起来。

    要让这三类品牌企业做起来,我们需要什么条件?最重要一点,我们需要“人”,尤其是智能时代的科技人才。

    某大学计算机系院长过来和我说,要帮助美国培训一百万名人工智能工程师,一个公司的CEO要培训10万深度学习工程师。很多国内的人工智能工程师都去了美国硅谷,少量的被一些大公司挖走。人才其实很欠缺,这个问题一定要解决。

    对此,我有三个小目标,第一个目标,香港有很多专业人才,金融人士、律师较受重视,科技、创业的人才不多,这个问题必须从娃娃抓起,我们要创立一批新型的科技中学。香港应该成立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把国外的优秀人才吸引到香港和深圳。我们培养也许不是一百万,至少是相当规模的机器人+人工智能的技术人才。

    第二个小目标,过去30年,我们吃够了没有芯片的苦头,没有掌握家电、计算机、手机的技术核心。未来十到二十年,我们将有机会重新定义智能系统、智能终端,带动智能传感器、智能芯片、智能的东西。我建议,香港跟深圳、东莞联合起来,成立港深莞智能芯片协同创新和产业化中心,整合资源,投资项目。

    最重要的一点,所有的东西都是人。虽然我们有几所世界排名靠前的大学,但说实话,这些大学都是在发表论文上排名不错。让论文科研成果和产业结合,占比非常小。当年,从香港科大到深圳创业的老师,最后大部分又回来了,因为深圳的学校都要用发表论文作为考评结果,很多老师没办法去把它的科研成果产业化。

    现在,我们有一些成功的例子,在香港科大的一门机器人设计的课程,让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学生合作,增加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这里走出来一批创业者,包括大疆等等。

    实际上,很多美国的高校也都在探寻这种趋势,乔布斯去世后,美国创业者说,我们需要更多的乔布斯。如何用系统的方法、工程教育培养出更多的乔布斯。多学科融合,基于项目的学习,国际视野和品位,只有做到这四点,我们才能够实现工业4.0。

    第三个小目标就是能够建立一所私立大学,以设计思维培养创业人才,让其服务大湾区,还能够带动其他的学校,有兴趣的朋友都可以加入,他们的科研成果可以进入孵化器。如果这些技术能够在香港、深圳、东莞落地,那么2.0目标也就实现了。

 
 
 
   
   
   

南方工报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