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核电工程技术难题的“超级克星”
2017年11月01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建电力建设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李政
核电工程技术难题的“超级克星”

 

    ■李政和青年团队讨论技术难题    张翔/摄

    ■全媒体记者 王艳 通讯员 张翔

    什么是核电土建工程?其实就是给核反应堆盖房子,盖成的房子叫“核岛”。中建电力建设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李政就是一位“核岛”建造者,他参与了深圳岭澳核电站、红沿河核电站、台山核电站等多个大型核电工程的施工。目前,他的新任务是广西防城港核电项目3号核岛。

    从业28年来,面对中国核电土建工程科技难度大、质量精度要求高等挑战,李政和团队解决了大量核电建设领域的关键技术,在他们编制和主导的技术工法中,有2项获得国家一级工法、7项获得北京市工法,并成功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8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李政也被誉为核电工程技术难题的“超级克星”。

    发明专利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1989年7月 ,刚从江西工业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专业毕业的李政,入职中建二局,第一次接触核电土建工程。“因为这座‘房子’是给核反应堆‘住’的,需要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技术优化,变更的环节很多,施工人员必须精通技术原理,准确了解现场情况。”李政表示,他花了大量业余时间学英语和国外科技理论知识。“从CAD制图、品茗安全计算软件到3D3S、PKPM等技术软件等。”

    2008年,中建二局下属公司中建电力建设有限公司承接了台山核电核岛项目,李政被任命为项目总工程师。该项目采用第三代压水堆EPR(欧洲第三代核电技术)核电技术,是目前世界上单机容量最大的堆型,也是国内第一座在施EPR核电工程。“刚接手,我就发现一系列难题,比如技术国产化、材料本地化、设备自主化、无同类型建造项目参考等。”李政说。

    该项目最大的技术挑战是2号核岛筏基混凝土浇筑必须“一次性浇筑成功”。李政介绍,前期工程,200余名熟练钢筋工耗时18个日夜连续绑扎钢筋2400吨。在浇筑混凝土阶段,技术团队用68小时不间断浇筑9200立方米混凝土,2号核岛筏基浇筑终于完成,创造了中国电力施工史上一次性连续整体浇筑的最高纪录。

    2013年4月,由李政及其技术团队主导研制的耐高温达上千摄氏度的牺牲混凝土,被送至2号核岛反应堆厂房的堆芯内部。“这标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牺牲混凝土成功投产,打破了发达国家对此项技术的完全垄断。”李政激动地说。

    2013年11月,由李政牵头攻关的“一种预应力管道灌浆用触变型水泥浆及其制备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打破了国外在该领域的技术垄断。多年来,李政和团队解决了大量核电建设领域的关键技术,共开发国家级专利44项,其中发明专利28项,各类型工法23项,参编行业标准2项,撰写发表各类技术论文60余篇,获科技进步奖23项。

    用安全保障打造中国“核”名片

    中国商用核电建设之路就是一条从学习引进到自主创新的道路,对于李政来说,他的梦想是能建设一座中国标准、中国建造、中国智造的中国自主知识产权核电站。

    2016年5月,中建电力建设有限公司承接了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的示范机组——广西防城港华龙一号核电核岛土建工程。“该工程作为英国布拉德威尔B核电站的参考电站,对我国核电技术走出国门的意义重大。”李政说。

    李政告诉记者,“华龙一号”核电站无论是“能动和非能动相结合”的安全设计理念,还是从157堆芯组件扩容到177堆芯组件,以及采用双层安全壳、增加非能动水箱,目标都是更安全、更有效率。这些设计上的创新为工程建设带来一系列新变化——体量更大、结构更复杂,质量要求更严、安全要求更高。

    “4号核岛筏基浇筑方量大、持续时间长。要在一次性连续浇筑中掌握混凝土布料、振捣的时间,避免产生有害裂缝,更要保障筏基混凝土的质量及其使用功能,这些难点都要在浇筑前攻克。”李政和他的试验团队,采用自主研制的混凝土配比——强度等级为C40P8的混凝土,一举达标。

    为精确指导施工,李政和他的技术团队主推运用BIM信息化管理,建立完整的工程模型和数据库,对施工路径、大型设施、布料控制等实行虚拟现实施工。为了把比一层楼还要高的混凝土按照严苛的核电要求冷却、凝固、定型,施工人员要将混凝土当成“活物”来监测,用温度传感器、应变传感器、数据自动采集系统等绘制出温度场和温度变化曲线,“引导”混凝土沿着设计好的路径走,保证施工质量。

    “政式法宝”传递核电“政能量”

    在中建电力建设有限公司,李政是首屈一指的科研达人,是许多青年学生的技术导师。对于青年员工的培养,李政有着一套自己独特的“政式法宝”。

    他根据青年员工自身情况,设置挑战目标,鼓励员工自主创造;待他们完场工作,再指出存在的问题;带领他们到现场观摩,让他们独立思考解决方案。“这种教学方法使青年员工由传统的被动接受到主动思考,在吸纳新知的同时,学习如何处理和完成新任务。”徒弟刘军说。

    2010年初,刚进入台山核电项目的刘军就遇到了核岛筏基混凝土浇筑的巨大挑战。“当时,李总带着我们从布料设备的布置,混凝土的浇筑方向、分层、养护等细节着手,逐步优化、演练、论证方案,我连晚上做梦都在和他讨论方案。”

    在徒弟们眼中,他们学到的不仅是专业知识,还有李政的专业精神。台山核电项目技术部经理助理李强回忆,为了验证自制爬锥和爬锥扳手的可行性,李政带着团队到反应堆厂房查看。施工高峰期,厂房内空间狭小、结构复杂,即使熟悉图纸的人员进去,也要摸索着艰难进出。可一到现场,李政如鱼得水,穿梭于厂房各式架体间,年轻的徒弟们都赶不上他的步伐。

    他的朋友圈

    微信名:李政

    微信头像:自拍照

    朋友圈状态:翻看李政的朋友圈,内容都与学习有关:学习党十九大报告、学习行业先进技术、学习土建新理念、新方法。他还分享“敬业的标准”:在核电建设中,关键环节1毫米的偏差都可能影响到工程质量。核电建设者必须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严谨精细成为工作习惯。脚踏实地,专注细节,这才是工匠精神的核心所在。

 
 
 
   
   
   

南方工报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