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不安分”的面点师成了摄影大师
2017年11月03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杨延康
“不安分”的面点师成了摄影大师

 

人物简介

    杨延康,1954年生于贵州安顺,自由摄影师,法国VU图片社签约摄影师。杨延康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纪实摄影师之一。曾工作、生活于深圳多年,分别于2005年、2009年两度获德国“亨利·南恩”摄影大奖;三次获得“中国最有影响力摄影人物”;2002年获韩国东江首届国际摄影节最佳外国摄影师大奖;2007年获首届沙飞摄影奖,50幅作品被广东美术馆收藏;2012年获徐肖冰典藏大奖 。

    1984年来到深圳时,杨延康还没碰过相机,他是一位面点师,在食堂给工人们做早餐。后来他被《现代摄影》杂志主编李媚招入杂志社做发行,受李媚及《现代摄影》氛围的影响,走向摄影之路。近日他参加国际城区影像节,讲述自己的摄影人生。

    ■玩耍的小僧侣们,摄于甘肃

    ■提茶的僧人,摄于青海

    ■拉窗帘的小僧人,摄于甘肃

    起点 “面点师”是个文学青年

    “1984年我来到深圳,感谢这个城市对我的包容、宽厚和接纳。从深圳《现代摄影》杂志开始,我认识了摄影,找到自己的信仰和归宿。在《现代摄影》杂志工作,我的老师是李媚,她让我认识了纪实摄影的真谛。”

    近日,杨延康出现在深圳大学美术馆“聚焦与失焦——罗伯特·卡帕影像回顾展”上,他为公众进行了一场生动的导览。随后,他转移到深圳中心书城“我与玛格南”现场,带来一场《纪实的力量》的主题讲座。他以感恩的方式开始自己的演讲,上面就是他发自内心的开场白。

    其实,杨延康来到深圳的第一份工作,并不是在《现代摄影》杂志社做发行,而是在深大附近的一个酒家给人做早点。“1984年12月30日,跟着一辆拉厨具的货车来到深圳,这个日子我记得很清楚,刻骨铭心。”杨延康说。

    作为面点师的杨延康,当年是一位文学青年,在贵州安顺时曾听过李媚讲课,那时李媚是安顺文化馆的馆员。巧的是,李媚也来到了深圳,并且去杨延康所在的公司看望一位朋友。做了两个月面点师的杨延康不安分起来,跟李媚说自己喜欢摄影,问杂志社要不要人。杂志社正好缺一名发行人员,就这样杨延康进了《现代摄影》。

    “我没有学过摄影,是我的导师李媚让我从一张张来稿照片中认识了摄影。”杨延康说。1992年,他离开了《现代摄影》杂志,成为一名自由摄影师。“我不受雇于某一个媒体或者机构,一年有八个月在西藏拍照。我觉得一个人虽然孤独,但不孤单。我觉得摄影师一定要不断去路上拍照片。”杨延康说。

    路径 用商业摄影支撑纪实摄影

    杨延康说,摄影让他崇敬有信仰的人,因为每一个有信仰的人,眼睛都是温和的,内心都是坚定的。有信仰的人懂得感恩、懂得敬畏。

    “我觉得我的信仰,是从苦难开始的。为什么要拍苦难?我拍过麻风病老人(1998-1999年,他拍了麻风病康复村的系列影像《悲悯的歌》),从1998年到现在,好多老人都去世了,但是我觉得他们生活的精神留给我了,苦难建立了我的信仰。”杨延康说。

    然而在现实世界中,支撑着杨延康的是商业摄影,他需要在深圳拍商业广告挣生活费、胶卷费。

    “深圳这个城市不相信眼泪。我拍过商业广告,拍过王石,拍过任克雷,拍过马蔚华,他们给我拍摄费。我跟我的助手交了房租,领了工资,就可以买胶卷,可以背着相机出发了。”杨延康说。

    杨延康离开《现代摄影》杂志后,曾注册过一个工作室,叫“真实影像”,除了他提到的深圳商业大鳄,他其实拍得更多的是产品,还有艺术家的作品。他的第一单商业广告是拍一部电话机,当时不知如何拍,拍一个产品要费时半天。他的工作室从最初的桂园路,搬至红荔路,最后搬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华侨城文化创意园内的空间是朋友无偿给他使用的,零成本用了7年,谈起这一点,杨延康充满感激。

    如今,在深圳罗湖越众文化产业园,有一个杨延康的临时居所,一个单间。这两年回深圳,他都会住在这里。2014年,杨延康从深圳搬到了四川成都。谈起为什么搬离深圳,他直言,因为深圳生活成本高,压力大。他在深圳生活30年,出行都是坐公交车,生活简单,内心要求的就是精神生活。如今虽然搬离了深圳,但他仍经常回深参与拍摄或者开办摄影培训工作坊。他说,他很感谢这个城市对他的厚爱。

 
 
 
   
   
   

南方工报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