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徐光启、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 为什么半途而废?
工匠竟成国际赠品
3上一篇 2017年11月03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工匠竟成国际赠品
■詹船海
 

    《左传·成公二年》有一条重要的记载:

    “楚侵及阳桥,孟孙请往赂之。以执斫、执鍼、织纴,皆百人,公衡为质,以请盟。楚人许平。”

    ——楚军入侵卫国,顺便进攻鲁国,已经打到阳桥。“国务卿”孟孙赶紧带了木工(执斫)、缝工(执鍼)、织工(织纴)各一百名,附加一名贵族为人质,楚国人答应媾和了。

    看到这条资料,有三点感想分享:第一,鲁国的工匠真多。一下子就送出国三百人。鲁国只是二类弱国,尚且有如此水平,像齐、楚、晋那样的一等大国可想而知更不一般。第二,对于列国来说,工匠还是稀缺,技术非常宝贵。必须送出工匠才能换来和平,足见工匠类技术人才很为列国所需。第三,工匠地位还很低贱,享受着非人的待遇,可以当成礼品送出去。

    下面专就第三点感想细说一下。

    从西周建国,一直就有“工商食官”的制度。实际上也是从殷商继承下来的制度。所谓“工商食官”,就是说工匠和商人,只能为官府做工或经商,从官府那里领一点最低生活保障,他们没有任何人身自由,不能迁居,也不能迁业,其身分近于或等于奴隶。

    在这条“食物链”中,工匠的阶级是很低端的,低于务农的“庶人”,仅比最低的“皂隶”(“皂”即卫士之类,“隶”则是因犯罪而服役者)强得“一篾片儿”。儒家的顶层设计者认为这样就很好很稳定,使“庶人工商,各守其业,以共其上(供应官府和贵族的需求)”(《国语·周语》)。

    《左传·襄公九年》还记载,秦国想联合楚国攻打晋国,楚共王答应了,大臣说不行,理由是,晋国人上下正齐心着呢,做官的都忠于职守,种庄稼的也很给力,还有一条,“商工皂隶不知迁业”。商贾和工匠们,也都不想跳槽。历来研究者把这条记载也当成反面材料用,即仍证明“商工”没有迁业的自由,其实也可以正面解读:晋国的商贾和工匠们已经化被动为主动,从“不许”迁业跃至“不知”迁业,工匠们已能从工作中找到一种自由的感觉,亦即,干一行爱一行了。

    当然,外部制度如果更坏的话,矛盾就会朝着另一方面转化。《左传》也记载有工匠造反的故事。公元前478年,一位贵族和卫庄公有矛盾,就带着一批同有怨气的工匠包围了公宫,卫庄公跳墙跑了,后死于非命。太子则未能逃出,当场被杀(事见“哀公十七年”)。又过了九年,还是卫国,卫庄公的儿子卫出公,“使三匠久”,也为自己积聚了怨气。贵族间又有矛盾了,一帮贵族就纠集“三匠” 攻打出公,都发给他们武器,没有武器的就执斧斤。众怒难犯,卫出公也逃到外地死了(事见“哀公二十五年”)。

    持阶级斗争史观的研究家看以上两条史料,都很兴奋,列为春秋大事纪之一,并认为此类事件对于瓦解“工商食官”的旧制度起了很大作用。

 
3上一篇  
 
   
   
   

南方工报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