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打破科研人员与一线员工“身份”隔阂
2018年01月03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中山市盈科轴承制造有限公司王冰劳模创新工作室
打破科研人员与一线员工“身份”隔阂

作者:全媒体记者 许接英 通讯员 罗俊斌
 

■工作室成员正在交流工作    林景余/摄

    

开栏语:

    “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明确要求。新年到来了,我们特别推出“劳模创新工作室”系列报道,为新时代书写工会新篇章,为职工在经济建设新征程中不断涌现的创新经验和持续焕发的创新精神点赞!

   

    2017年12月22日,中山市盈科轴承制造有限公司内,一派喜气。省总工会常务副主席李长峰和中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蔡宏莅临,向王冰劳模创新工作室转授“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牌匾。

    在近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的100 个“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中,我省有3个创新工作室榜上有名。其中,中山市盈科轴承制造有限公司的王冰劳模创新工作室是广东唯一一家揽此荣誉的非公企业。此前,它还是中山市第一个省级劳模创新工作室。

    这个由全国劳动模范、公司总工程师王冰领衔的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室成立6年来,先后承担省市科技项目10余项,获发明专利授权15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3件,参与制定了10项国家标准,实现科技成果转化36项。

    创新成为企业走向国际的通行证

    轴承,是机械产品中最基础的零部件,好的轴承性能好、寿命长。自2011年创新工作室组建以来,王冰就带领团队成员走上了一条直接参与客户的主机配套研发,为其提供专用客制化产品的创新之路。

    据王冰介绍,工作室先后开展了针对精密数控机床、低噪声电机、高端乘客电梯、工业风机、木工机械以及直升机操控系统、汽车发动机等主机配套领域,在轴承功能集成设计、制造工艺、检测方法及可靠性试验等多技术层面的技术研发,取得多项发明专利和技术成果。

    仅“功能化专用轴承单元组合设计与制造技术研究”一个项目,就创新了轴承及其关联应用部件功能一体化组合设计方法,研制出40余种功能集合型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填补多项国内外技术空白。

    此外,“电梯专用双列角接触球轴承”、“数控加工中心丝杠专用轴承单元”等多项产品研发及产业化技术,实现轴承产品由简单形变设计向高端装备客制化专用轴承的跨越转变,推进我国轴承制造由基础标准件大批量生产质变为功能、结构、精度集成的客制化成组技术,获得业界广泛认可并具有行业引领和示范效应。企业籍此取得了进入世界高端装备制造业配套通行证。

    “这些年来,尽管市场波动较大,但对我们却没有很大影响。正是创新令我们这个看似不起眼的铁疙瘩可以一直走在行业的前列。”王冰说道。

    创新不仅使公司成长为中国轴承行业最具抗风险能力企业之一,也为企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据统计,工作室成立以来,已创效增收近2亿元。

    科研工作者与生产工人“思维互补”

    据记者了解,王冰劳模创新工作室现分为产品设计组、工艺开发组和检测分析实验室3个功能分部,成员都是各个部门的技术骨干,涵盖了不同层面各个层次的员工,从普通的高中生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一直从事研发的技术人员到技艺精湛的工匠型技师、技工、高级工和一线车间工人,均网罗其中。

    “不同学历、不同岗位、不同思维方式的人在这个平台上开展交流探讨,可以技能互补、各尽其能、各展其长、共同进步。”王冰告诉记者,一线员工长期在车间埋头苦干,在创新上可能上不了高度,但科研人员不到现场很多想法只是“纸上谈兵”。工作室打破了科研人员与车间员工的“身份”隔阂,有助于一线工人增强自信,借助团队理论优势,提升自我、破解难题,技术人员则以车间为实战现场,实践出真知。

    工作室成员、一线技工邱奕辉表示,之前觉得创新团队离自己很远,是高高在上的,现在觉得创新就在自己身边,自己就是创新主体的一部分。

    “在这个工作室里工作,我们都有一种英雄莫问出处的感觉。大家虽来自不同的岗位,但同样可以在自己的细分领域大展拳脚。”工作室成员、高级工程师庞建林说。

    得益于这种科研工作者与生产一线工人的“思维互补”,工作室有效解决了产品研发生产中遇到的一个个难题,将一项项创新项目转化为科技成果。

    让参与者共享创新成果和红利

    目前,在工作室现有的20名成员中,有教授级高工2人,高级工程师3人,工程师5人,中山市高层次人才7人,可谓人才济济,而这离不开工作室团队对人才的悉心培养。

    据介绍,工作室采取集中授课和师带徒相结合的内部培训方式,每月针对创新项目进展需要,由负责人组织技术交底及相关新技术培训,开展业务交流。同时,不定期对新加入成员进行轴承基础理论、企业产品特征、工作室运作方式以及安全防护、现场操作等培训。近3年内就开展了73场内部培训,受训人数达800余人次。

    作为企业技术带头人和工作室领衔人,在传承精神、传授技艺的同时,王冰在研发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提高方面更是倾注了大量心血。从手把手指导团队成员进行科技项目组织、知识产权管理和论文撰写、职称晋升,到推举6名技术骨干担任中国轴承工业协会技术委员会专业学部委员,每一步都体现出一个劳模带头人的智慧和胸襟。

    工作室成员、现为公司技术部长的赵荣多,2006年入职时还没有拿到助工职称。如今,大专毕业的他不仅入选中山市紧缺适用高层次人才,还在去年评上了高级工程师。另有5名员工依靠创新成果获得大幅加分,成功办理入户和子女积分入学。

    “每项创新成果,只要参与、贡献了聪明才智的成员,我们都会积极为他们争取申报科技奖励的机会。”王冰告诉记者,多年来,工作室通过各种方式坚持为团队成员积累绩效、丰富业绩,让参与发明创造、创新研究的所有人员都有机会共享企业发展成果和政府人才政策红利,增强获得感、成就感,激发创新热情,从而引领更多员工投身企业创新事业。

 
 
 
   
   
   

南方工报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