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下一版
五险一金今年将迎来五个变化
妥善分流近万人 老国企涅槃重生
在阅读中获得安静与力量
他写尽中国历史,他的历史却是谜
3上一篇 2018年01月05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他写尽中国历史,他的历史却是谜

作者:
 

  《浮生若梦:蔡东藩传》

    李保明 著 九州出版社

    2017年12月出版

    蔡东藩(1877-1945),浙江萧山人。字椿寿,号东藩。1890年(光绪十六年)考中秀才。1910年赴北京朝考得中,分发福建,以知县候补,因不满官场恶习,于1911年称病归里。其后长期以写作和在小学教书为生。共撰写11部历史通俗演义,合称《历朝通俗演义》。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不愿意在日寇的刺刀下生活,辗转避难,颠沛流离,逝于抗战胜利前夕。被人誉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

    毛泽东卧室床榻一角。从床侧堆放的书籍不难看出毛泽东对中国古典文化的钟爱。

    1937年1月,毛泽东为了解决延安干部学习中国历史的需要,曾致电李克农,要他购买“中国历史演义”两部。

    他所说的“中国历史演义”,就是蔡东藩所著《中国历代通俗演义》。毛泽东卧室床侧,就放有蔡氏此书。

    毛泽东为何喜爱蔡著?原因可能有很多,但蔡著成功实现了历史著作中历史真实和趣味性的统一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影视界流行“戏说”,有几位皇帝、后妃及若干臣僚的形象在屏幕上活灵活现,收视率很高,说明老百姓爱看。但是,由于大异于历史记载,更大异于历史真相,不满者似乎也很不少。

    可见,真实性和趣味性历来是历史著作和历史文艺的两难问题。要严格忠实于历史,作品就很难生动;要提高生动性、趣味性,就必须虚构,从而在不同程度上损害历史的真实。

    蔡东藩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总结前人经验,试图解决这一矛盾,努力使自己的著作既有真实性,又有趣味性,在中国丰富繁多的演义作品中,是很具特色的一部。

    清朝末年,严复、夏曾佑等人看中小说的巨大社会教化作用,企图借小说宣传变法维新思想;戊戌政变后,梁启超流亡海外,创办《新小说》杂志,提倡“小说界革命”。

    自此,小说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包括“历史演义”在内的各种小说风起云涌。民国时期,此风相沿,小说创作日趋繁荣。

    蔡东藩是个爱国者。他为武昌起义、共和初建兴奋过、欢呼过,但不久即遭逢袁世凯窃国。蔡东藩幽愤时事,立志以历史小说作为救国工具。

    1916年至1926年的十年间,他夜以继日,笔耕不辍,陆续写成中国历代通俗演义11部,1040回,以小说形式再现了上起秦始皇,下讫民国的2166年间的中国历史,加上另撰的《西太后演义》和他增补改写的《二十四史通俗演义》,总计约七百余万字,成为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历史演义作家。出版以后,迅速风行,多次再版。

    蔡东藩的作品用章回体,取其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用白话,取其浅显易懂。这些,他和明清以来的“演义”作家并无区别。

    蔡东藩作品的最大特色在于他对历史真实的严格追求。他写历史演义,“语皆有本”,力求其主要情节均有历史记载作为根据;对于文献中的歧说和模糊不清之处,他常常博览群书,多方钩稽,力求找出客观真相;一时难以作出结论的,就诸说并存;对他认定的史籍中的错误说法,就直接加以批驳。

    可以说,他是在用研究历史的精神和方法在写“演义”。他自称所编历史演义,“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逸闻为纬,不尚虚诬”。自然,作为“演义”,他也有虚构,特别是人物对话,史无记载,他不能不动用自己的想象力,但是,他很谨慎,力求符合特定历史环境和特定历史人物的性格,不敢任意编造。

    因此,他的书,可以当作历史读。倘若读者要大体,而不是精确地了解中国历朝历代的大事经纬与主要人物,蔡东藩的书是值得一读的。

    (作者:杨天石,来源:北京日报)

 
3上一篇  
 
   
   
   

南方工报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