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在线 上一版  下一版
农民工地铁蹭网与妻聊天走红网络
“代喝酒”服务引争议 发生意外谁负责?
法律宣传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01月10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舆情观察
“代喝酒”服务引争议 发生意外谁负责?

作者:
 

    近日,代驾软件e代驾宣布上线“e代喝”服务,该服务上线至今,已经覆盖北京、上海、广州等全国一线二线36个城市。此消息一出,众多网友纷纷感叹,网上流传的代喝酒段子真的变成了现实。

    同时,也有不少声音对代喝酒服务心存疑虑,代人喝酒可能会面临一些人身健康或安全方面的隐患,那么平台上线“e代喝”是否有相应的保障。对此,代驾平台表示,平台对供需双方并没有约束,具体的价格和补充协议由双方沟通商议。“如果发生意外,一切后果由用户自己承担解决”。

     

媒体热评

e代驾可以,“e代喝”就算了吧

    “e代喝”的潜在风险无法控制。按照e代驾现在的运行模式,几乎没有真正审核,不管会不会喝酒、能喝多少酒,只要填个表就可以成为“代喝牛人”,就可以上线接受“e代喝”邀约服务,风险难以估量。就算e代驾审核严密,对代喝者酒量有严格考核,一个人的即时酒量也会受很多因素制约,而非一成不变的,这也导致很多风险难控。

    上线“e代喝”,不但是e代驾平台、代喝者、接受代喝者的事,也是不少其他人的事,所以得慎之又慎。

    任何产品和模式创新,只要不违法,都该被包容对待。但不违法的模式本身,很可能导向很多违法的后果。就目前看,“e代喝”或许就是一种网络经营伪创新。(新京报)

    

“e代喝”的法律风险不容小觑

    目前,代喝平台责任建设尚不到位。平台目前的“安全级别”和业务推广速度成反比。如果平台无法做到据实核对代喝人的酒量,这给交易过程中的双方安全都埋下了隐患,一旦代喝人酒后发生伤亡及其他安全事故,根据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规定,用户或将因此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检察日报)

    

“代喝牛人”上线,监管不能微醺

    我国目前现行法中关于网络平台的责任规制,虽有涉及,但是不系统,不完善,由于多方主体的利益诉求不同,致使实际操作中出现短板或漏洞。政府部门要加快完善相关法律,加强有效监管,通过技术治理、市场约束机制等手段对网络平台进行治理;而网络平台企业要恪守法律法规,承担社会责任,更新完善用户协议;互联网行业协会要制定自律规范;网络用户应提高防范意识与自律意识,不要随意逾越情与法的红线。(南方网)

    

更像是噱头的“代喝酒”服务能走多远

    关于“代喝酒”服务,平台方的口径是“仅仅充当中介”,供需双方没有约束、不负责任。但是,若严格比照法律较真起来,这番超脱其外的“免责声明”很可能是无效的。而除了法律上的不确定性,“代喝酒”服务的更大风险,其实来源于道德层面:都说喝酒伤身,由此牵出的疑问是,我们是不是应该允许特定个体以自损健康为代价去换取报酬;又是不是应该允许,存在这样一个市场为此类“服务”来定价和勾连?噱头十足的“代喝酒”服务,无论其商业逻辑还是道德伦理,都存在着显而易见的缺陷。(华西都市报)

    

律师观点

平台有相应的监管责任

    对于“e代喝”平台方是否要为可能发生的风险承担责任的问题,京都律师事务所律师常莎表示,如果e代驾上线的代喝业务,只是提供一个平台,并且不收取任何费用,那么当事人在平台上沟通交流后,是否愿意代他人喝酒,是否签订代喝酒协议,是当事人双方自己的意愿。如果发生人身伤害,应当根据双方的协议,以及是否存在强迫性劝酒,酒后进行驾车、游泳、剧烈运动未加以劝阻等侵权责任法认定的侵权行为综合判断。

    但这并不意味着e代驾完全可以规避任何责任。《民法总则》有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因此,e代驾有责任对通过平台进行的活动进行监管,一旦发现违背公序良俗的情况,应当采取相关措施,否则也需要视情况承担相应的责任。

    同时,一个需要明确的问题是,双方签订的代喝协议是否有效?雇用一方是否有义务调查对方是否具有酒量,以及是否存在不能喝酒,或因喝酒可能导致的疾病?常莎认为,双方的协议只要不违反《合同法》的相关规定,不违背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第三人利益,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禁止性规定,不违反公序良俗,则应认定合同有效。

    但常莎律师提醒,受雇方作为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应当对自己的能力做出理性的判断,如果明知自己不能喝却仍替人喝酒,则应当认为是一种自甘风险的行为。作为雇用方,如果不存在侵权行为,则不应当承担相关的法律风险。

 
3上一篇  下一篇4  
 
   
   
   

南方工报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