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下一版
王荣 ➡ 佛山
2017南粤工匠致敬典礼举行
佛山五区同办团年晚宴
爸妈早忘了的打骂 孩子记一生
扫黑除恶行动为何升格? 中央要解决这个问题
看展览逛花会过文艺年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02月05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大学霸拉黑父母6年:
爸妈早忘了的打骂 孩子记一生

作者:
 

    近日,成都商报刊发的《北大留美硕士万字长文 控诉父母“控制与伤害”》一文,引发了一场网友大讨论。一位80后北大高材生,曾经的市理科状元,还在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读研究生,却从13年前开始不再回家过年,6年前与父母决裂。近日,他写下万字长文,控诉父母在其成长历程中在他身上充满“控制”的爱。而他的父母,昔日的50后大学生,面对儿子的远离,并不明白为什么。

    在这样一个父母受过良好教育,孩子生活无忧,从小成绩优异、好学上进的家庭氛围中,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如此决裂,实属罕见。网友不断追问,“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父母与孩子之间,为什么会演化成今天这种局面”“到底是父母的教育责任还是孩子的心理问题”。

    

万字长文:控诉父母“控制与伤害”

    在王猛看来,父母一直把自己当成对手和敌人一样不断进行讽刺和打击。比如母亲照个人喜好把他打扮成女孩、考试丢了文件还被父母伤口上撒盐、因为不会剥鸡蛋受到亲戚讥讽却没有人帮自己说话……

    在他17岁之前的生活里,充斥的只有来自原生家庭“必须听我的”的肆意操控、“儿子考上北大”的无谓炫耀和“挫折是必经之路”的谆谆教诲,过度关爱成了他的枷锁,却唯独没有给予他任何鼓励和自信。

    直到大学毕业后,北大生物学毕业的王猛进入研究机构上班,说起来跟专业再符合不过,但他并没有信心能做好这份工作:“自卑的心理导致很多事情跟不上,绩效评估下跌,不到一年只好离开。”这下,王猛才意识到原来儿时家庭的枷锁,对自己的影响这么大。

    王猛也曾多次向父母讲述过自己的委屈,甚至曾去过美国的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说我几乎有了创伤性应激障碍的所有症状”,而这些问题也印证了自己对家庭教育出现问题的猜想。

    报告出来后,父母依旧不以为然。王爸爸坚定地认为儿子是把所有的问题归结到了他从小到大的经历上,迁怒于家人。可王猛却坚持认为自己性格中的“弱点”,与家庭教育有直接关系。结果就是两代人之间一次又一次的拉锯,直到王猛用最决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抗议。

  

    “我最早经历的、但很晚才意识到的危机之一是我家人尤其是我母亲并没有完全接纳我。她以前多次陶醉地给我讲我两三岁时她把我打扮成女孩,并给我看过一张我的裙装照片。大约我上学前班时,我母亲当着我的面对着她想像中的女儿‘芽芽’说话(我是独生子)。”

    “我五年级时开始在离家四五公里的市里上奥数班,周末我父亲带着我坐车过去,而当时我母亲很不乐意我去。六年级时一次奥数班考试,我带去的一个很普通的人造革文件夹丢失,找回后发现被人划坏并涂抹。我回家后我母亲表现出一种混合了得意和癫狂的怪异情绪,歇斯底里地说:‘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了吧。’”

    “高一国庆后的一天,我向我父母反映我被调座位后身边环境糟糕,我父亲做迷茫状说‘李校长怎么会打压你?他在以前那所子弟校时跟我可是老朋友’。我过几天再次跟他说,被他大骂到凌晨一点多。他吼道:‘同桌有什么影响?’‘最卑贱的狗才想要什么公平!’‘你凭什么要学校优待你?凭成绩好?哼。’而我母亲在干什么呢?睡觉。”

    

多方问诊:“决裂”症结在哪?

    张小元(四川大学新闻学教授):这里面涉及两种不同文化方式之间的冲突。在父母看来,他们没有做错什么,都是小问题,孩子不该以这样强烈决绝的方式对抗,父母都是出于爱你。但从儿子的角度看,他完全按照另外一套价值文化体系在思考,这是两代人的代际冲突,两代人都认为问题出在对方身上,很大程度是社会发展太快造成了两代人之间思维脱节。

    王雪飞(池州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影响一个人的成长因素非常多,目前信息不充分无法下明确判断。根据现有文章信息来看,这个主人公跟30多岁同龄人的普遍特征相比,他的认知、情感以及行为有些非常态。从文中看来,父母对他内在的情感需求没有给予足够关注,表达方式侵犯了孩子的自我感,影响了他长大后对很多问题的处理。

    杨海宇(独立儿童工作顾问):一方面,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支持和保护,帮助他们在成长中抵御自己无力抵抗的风险;另一方面,孩子也一直在努力寻找可以立足的空间,独立去面对和处理各种状况。于是,孩子的能动意识和独立人格与父母‘为孩子好’的包办做法之间形成了拉锯。家长要为孩子做主,帮助他们做决定,形成事无巨细的“周到”。对孩子来说,这是一种对自己人生的控制。传统的家长尊严和服从长辈的理念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矛盾。孩子逐渐长大,对独立和自主的要求不断增长,而父母依然觉得自己才是最知道孩子需要什么的人。对孩子自身的感受和需求,依然没能给予重视和支持。

    

网友评论

    孩子在等父母说抱歉 父母在等孩子说谢谢

    看了文章,网友们纷纷表示感同身受,说似乎从中看到了自己和父母的影子。他们迅速站成两派,一派观点认为“父母的错导致了今天这个局面”,联想到自己,也为自己的“弱鸡”“废柴”找到了原因:肯定也是原生家庭的错;还有一派观点认为,小伙子自身性格也有问题,“太玻璃心,不必让原生家庭背锅”。

    @夏天快来吧好冷啊好冷啊:孩子一直在等父母说抱歉,父母则在等孩子说句谢谢。

    @晴天:17岁以后在外面,那17岁以前呢?其实,心理病或者心理阴影,对小孩子来说,才是真的抹不掉。长大后或许还可以反对或者自我调节,小时候是真的只有任凭父母做主了。大概就是记得太深了,所以还是一直忘不了,也不能原谅吧。

    @喵酱幽蓝:我父母也很强势,我到现在还记得高三时我们班搬到了一楼,我爸妈每天下午的散步路线都是到我学校绕一圈,从后门看我是否在学习才会放心离去……也就是那年我和父母爆发了极强的似乎不可调和的矛盾。我的选择和文里的主人公一样,选择了远离,只为了能够逃过掌控……不过后来我和我妈都选择了另一种方式,试着互相理解,互相调和。我到现在还记得我妈妈卖萌一般说道:“我们也是第一次当父母,没有经验啊……”那一刻我什么怨气都没了,在外求学十年,我最想的还是家里。文里的父母和孩子就是缺乏沟通,忽略了心理成长吧。

    @红海云上:其实能理解,中国的老一辈父母太容易把自己的孩子当成私有财产。其实好多年轻人在成长中受的痛自己也在慢慢修正、改变,让下一代的教育更科学。

    @李静:我觉得有些地方他父母做得也没错啊。比如调座位什么的,他怪父母没有去给老师反映,在这些事情上就不怪父母控制他了?他不希望父母管的时候,就说父母“过度关爱”;他没有得到父母帮忙的时候,就说父母拒绝求助……双重标准啊。

 
3上一篇  下一篇4  
 
   
   
   

南方工报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