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粤商 上一版  下一版
董明珠连续第4次榜上有名
“北京8分钟”抗寒演出服出自这家深企
3上一篇 2018年03月07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京8分钟”抗寒演出服出自这家深企

作者:
 

    ■平昌冬奥会《北京8分钟》现场 资料图

    “那8分钟,我真的很紧张,不能出现任何闪失!”3月1日,李月秋坐在深圳湾科技生态园9栋B座12层的办公室里回忆几天前的那一幕。

    李月秋是烯旺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烯旺科技”)副总经理,他口中的“8分钟”正是刚刚结束的2018年韩国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那一场融合了科技和文化的试听盛宴《北京8分钟》。

    那一刻让李月秋紧张的,是当晚所有演员身上的那件薄薄的单衣。“韩国平昌冬奥会被外媒认为是近年来最寒冷的冬奥会,我们展示时已是韩国当地时间晚上9点15分,现场气温降到零下3℃。而所有演员都只穿着薄薄的一层单衣,我们的任务就是让他们在寒冬里,穿着这件单衣还觉得‘暖和’。”

    李月秋一边说一边卷曲了一下手中的薄膜,这正是“单衣抗寒”的秘密:运用新材料石墨烯研制而成的石墨烯智能发热服。

    “我们接到北京奥组委的电话”

    石墨烯是一种新型纳米材料,具有超高强度、超高导热系数,被业界誉为“新材料之王”,被认为是众多材料之中最具颠覆性新材料。成立仅3年时间的烯旺科技是如何接到“北京8分钟”这样的重要任务?李月秋说这都是源于一个电话。“去年我们的董事长冯冠平教授接到了北京奥组委的电话,向我们提出了为参加演出的演员制作抗寒服饰的要求。”

    今年72岁的冯冠平是我国石墨烯产业发展和应用不可绕过的人物。他曾是我国最年轻的传感技术专家,49岁主动请缨南下创办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并大胆成立中国首个“孵化器”。截至2011年其卸任,已孵化企业1000多家,投资企业300多家,约20多家上市。这其中包括现在深圳最知名科技创新企业之一的光启研究院。

    冯冠平与石墨烯的结缘于2008年,那一年,他从美国硅谷带回一小瓶石墨烯,并在深圳进行实验分析后,“发现确实好”。翌年就开始从海外引进团队创办石墨烯产业,并相继引入了30多家团队,目前企业分布在江苏、深圳和青岛等地。

    2011年年底,冯冠平退休之际,推动成立国内首家面向石墨烯应用领域的应用技术部研发及产业孵化平台江南石墨烯研究院。退休后又成立力合天使股权投资基金企业,并于2015年创办烯旺科技,横跨石墨烯研发、投资、应用三个领域。“石墨烯如何实现民用及产业化是业内难题,我希望为产业寻找应用方向,并树立行业标杆和示范。”冯冠平说。而这次创业也被坊间认为是高科技领域投资大鳄冯冠平具有象征意义的“第101次创业”。

    也正是在这一年,冯冠平主导研制出了超薄透明的石墨烯电热薄膜技术,用于智能装备制造,并在国外申请了专利保护。同年,烯旺科技研发推出了全球首款石墨烯发热服。

    “要求零下20℃要发热4小时”

    烯旺科技接到任务后,李月秋被冯冠平定为此次项目的主要负责人,而他们后来也获悉,当时烯旺科技是与十几家单位一起作为候选者。“在制作中,北京服装学院的团队负责外饰设计,就是大家看到的那些衣服上的亮片和灯光,而我们就做加热的内衬。”

    李月秋说,由于着衣者都有演出需求,需要进行大幅度的拉伸扯等动作,因此演出服要求轻薄和具有柔韧性。同时,现场天气非常寒冷,发热服要迅速发热且拥有很好的保温效果。

    “最初对我们的设计要求是在零下5℃的环境中持续发热8分钟,后来考虑到候场等因素,调整到在零下20℃的条件下发热4小时。”在李月秋的印象中,那段时间他频繁往返北京和深圳之间,与总导演张艺谋也几次会面,不断对石墨烯智能发热服作出修改。

    “这与我们平时做民用发热服很不同,比如以前如果觉得不够热,那我们就往里面加一张石墨烯膜,但这就无法满足演出服轻薄的要求。再比如,我们在发热服内埋线,但演员拉扯动作一大,线又容易断。所以,在整个制作工艺、电路应用和温度控制上,研发方案都要改变。”李月秋说,团队为此曾在模拟零下20度的情况下进行真人实验,确保调试的可靠性。以便在发热效果符合要求的同时,保证材料的安全性、电池的续航能力和服饰的舒适度。

    最终,能在3秒内迅速升温发热的石墨烯智能发热服脱颖而出,成为最后的任务完成者。此后,为保证不出差错,他们还为现场所有演出设备“御寒”。为了让演出主体“冰屏”和移动机器人在平昌能够顺利运行,对设备进行了扛寒、扛风测试,根据测试结果不断优化设备性能,保证其在低温、大风环境下的稳定性。(张玮)

 
3上一篇  
 
   
   
   

南方工报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