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 策划 上一版  下一版
购买储蓄险 小心各种“坑”
2018年03月14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购买储蓄险 小心各种“坑”

作者:
 

    与消费型险种相比,带有投资理财功能的储蓄型险种一直备受消费者青睐。储蓄型保险是保险公司设计的一种把保险功能和储蓄功能相结合的险种,如目前常见的养老金、教育金保险。除了基本的保障功能外,该保险产品还有储蓄功能。如果在保险期内不出事,在约定时间,保险公司会返还一笔钱给保险收益人。

    然而,记者在调查采访时发现,现实生活中有不少消费者因贪图红利分红而掉入储蓄型险种的各种“坑”。长期从事保险法律法规研究的广东君厚律师事务所律师周庆元表示,切勿过度解读保险的功能,“保险就是一种风险的转嫁,如果想通过买保险获得保险杠杆的高额回报,把保险当成一种投资甚至是股票,还不如不买。”

    比存定期拿利息划算多了?

    NO!储蓄险不保证分红收益

    “每年存1万,存到第10年可以拿到很高的回报,比银行存定期拿利息划算多了。”3月11日晚上,在广州天河区东圃镇荔苑楼下,某保险公司销售主管黄女士拿起手机,打开手机APP给记者制定专属投保方案,一边推演,一边告诉记者购买储蓄分红产品的好处。

    黄女士在2017年11月,给自己购买了一个玺×人生理财产品,保险期3年、保费每年3万多。她告诉记者,公司把每年收入盈余的70%作为分红,分发给每位顾客,投入保费越多、周期越长、红利越多。

    事实是否真的如此?记者在该理财产品的计划书里看到,该款产品对于红利分配条款有特殊规定:红利分配是不保证的,在某些年红利可能为零,若确定有红利分配,则该红利将于保单周年日分配。

    办理存款业务可送寿险?

    NO!存款回单被忽悠换成保险单

    今年2月,任女士陪同父母到银行取款,被银行告知15万元定期存款早在6年前已全部用于购买某保险公司的一种理财保险。据任女士回忆,2012年2月,她的父亲到农业银行办理存款业务,银行工作人员说可以赠送一份保险。据任女士父亲回忆,当时,银行工作人员向他推荐了一款“高利息存款产品”,利率高达6.3%,并且赠送一份人寿保险。出于对银行工作人员的信任,他购买了该产品。

    到期兑现的这一天,银行工作人员告知任女士,她父亲当年购买的是一款保险产品,需要去保险公司兑付。存款变成了保单,赠送变成了购买,让任女士一家人感到非常愤怒。

    任女士提供的资料显示,父亲当时存款产品实为“国寿新鸿泰两全保险(分红型)”,保费15万元,保险期为6年,缴费方式为趸交(一次性付清所有保费)。她表示,父亲看不懂相关条款,出于对银行的信任,才接受了银行工作人员的推荐。她不接受银行工作人员欺骗客户的这种做法。

    为了及时止损,任女士在该保险公司进行到期兑付,共拿回15万元本金及2万多的分红。按照银行工作人员此前承诺6.3%的利率,6年的收益应该为56700元,但实际远低于此。

    同为人子女,与任女士有相同经历的罗女士表示,“人生最大的无奈,莫过于你在金融圈混了10来年,整天忙着帮助别人,却对着最亲近的人被忽悠,而感到无能为力。”罗女士是一家理财公司的CEO,曾就职于中国农业银行、渣打银行等。2016年9月,罗女士的母亲去银行存定期,回家后拿给了她一张保险单。“这个跟存5年定期差不多,利息比银行高,还送保险,万一出事了还能赔一笔钱。”母亲的话让罗女士愁坏了。

    母亲被销售人员误导签单了,“保险合同上明明写着,如果3年内退保想要拿回这笔钱,要支付手续费。哪天急着要用钱不就亏了么!尽管金融行业已经算是合规性要求非常强的行业,却依旧摆脱不了这类忽悠消费者的现象。”罗女士说。

    储蓄险该如何购买?

    除了传统的保障功能之外,储蓄分红险种以其保费保值、定期返还并外加分享红利的特点,并且借助便利的银行销售网络,迅速成为保险市场的新宠。那么,该如何购买储蓄险呢?

    仔细了解分红收益

    但据理财师分析,到期后返还的这一部分的收益率是明显低于银行1年定期存款税后利率的。因此,相当于多花钱请一个人严格管理自己的收支。除非自己的财务自制能力极弱,否则可以少花这笔钱。

    致力于维护保险合法权益第三方的知乎答友“险第”分析,比较分红保险与存款,分红险满期受益是不可能超过同期银行存款利息的。产品说明书上的低档、中档和高档的样式,都是不代表投资回报率,也不代表保证的最低收益。且保单所扣的费用,用于发放业务员的佣金、分摊的公司运营成本等方面。

    周庆元告诉记者,实践中投保人出于投机心理,往往会在保险销售人员的鼓吹下,购买万能险、分红险等投资回报率高的险种,最后有可能因未有预期的收益而产生争议。他分析认为,实际上这是消费者对保险的一种误解,“保险的基本功能是一种保障,理财只是其中的一个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功能。”

    有选择性地购买

    然而,在实践中,购买储蓄险、投资险的不少客户,很容易遭受销售人员分红险违规推销。罗女士告诉记者,某些销售人员拿给客户做分红测算演示的数据,用高档分工的假设来吸引客户。但无论哪一档分红,只要没有写进合同里,它就都是不确定的,要看保险公司上一年的盈利能力。且销售人员和客户信息经常不对称,如果销售人员有意隐瞒一些关键信息,只拿出包装过后的所谓“卖点”给你看,大部分客户看不出来。

    此外,保险销售人员“新丁”多,流动很大,一旦保险理赔或者理财很多时候都找不到当初卖保险给你的人,当事人当时怎么说就变成了一个没法对质的事情。这些极易引起纠纷发生。

    “购买险种的顺序,应先后为意外险、重大疾病险、寿险。储蓄型险种并非不建议购买,只是顺序靠后,在经济条件受限的条件下,可有选择性地购买。”周庆元表示,储蓄险、分红险适合已经有了基本保障,家庭收入还不错,拿出收入的一小部分,以满足某些特定需求的消费者。

 
 
 
   
   
   

南方工报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