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悦读 上一版  下一版
《唐诗简史》:展现大唐300年风云史
为何各地都有投炉女子牺牲?
3上一篇 2018年03月23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何各地都有投炉女子牺牲?

作者:■詹船海
 

    我们已经知道干将莫邪铸剑的故事,其故事的核心情节是莫邪投炉成就绝世神剑,救了丈夫干将。

    莫邪投炉的故事发生在吴都姑苏,即今江苏苏州。无独有偶,山东也有一位投炉的女子。

    山东淄博是春秋齐国首都临淄所在。齐桓公时期(公元前685-643年),齐国成为春秋首霸。齐国能率先崛起,一因用对了一个人,二因开对了一种矿。人是宰相管仲,矿是恶金之矿,即铁矿。这人与铁的记录,都见于《管子》一书。从书中可见,齐国铁矿资源丰富,管仲很重视开采,使齐国最早熟练冶铁技术,遂兴铁制农具,国力乃大强。如《管子·地数》就记载管仲的话说,“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铁”,“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山”,都是“天财地利”。

    不看《管子》一书大家也能看到位于淄博张店区的铁山铁矿资源的丰富,其铁矿石中铁含量高达75%以上,山东省最大的铁矿基地——金岭铁矿就坐落在那里。关于山东投炉女子的故事,就口耳相传于淄博铁山一带。

    传说中的时间为齐桓公时期。当时在铁山北麓卧着一头硕大的铁牛,每晚都会下山吃庄稼,害民极深。官府下令铁匠们在七七四十九天之内将铁牛熔化,否则统统处死。铁牛,显然是铁山之铁矿的变形,或者说,有巨大的矿石如牛形者。自然,这铁牛也是很难熔的,直到第四十八天,被绑在炉中的它仍然毫毛无损。那时有一位铁匠的女儿名叫李娥,——也有说她姓丁,叫丁玉兰,才14岁,为使父亲免于杀身之祸,就纵身投炉,铁牛就化了。

    以上传说见诸当地志书。

    李娥或丁玉兰就被人们尊为“炉神姑”,建庙崇拜。因为这故事突出了一个“孝”字,多位帝王对炉神姑都有敕封,如唐高宗就曾敕封炉神姑为“商山孝女”,并拨款重修炉神姑庙大殿。今天,每逢节日到炉神姑庙烧香磕头仍是淄博老百姓的民俗活动。

    炉神姑的孝行太高难度了,有点像《二十四孝》中的极端故事。笔者感兴趣的是,其投炉化铁与莫邪投炉化铁这种情节的一致性。我们最好还是将其主题还原到冶铁方面,从中见证齐国冶铁历史的肇始和鼎盛,冶铁工匠们攻克技术难度的艰辛和不怕牺牲的敬业精神,以及关于行业神崇拜的信息。

    我国冶铁业诞生以后,就一路辉煌。到了清代,就辉煌到广东。明末清初岭南学者、诗人屈大均(1630-1696)的《广东新语》。卷十五记载:“铁莫良于广铁。”并记冶铁生产之盛况:

    下铁矿时,与坚炭相杂,率以机车从山上飞掷以入炉,其焰烛天,黑浊之气,数十里不散。

    使用机车投料,可见技术之先进,规模之宏大。唯“黑浊之气,数十里不散”不太值得赞,因为环保问题。

    还记载其劳动密集的程度和产量:

    凡一炉场,环而居者三百家,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艘。计一铁场之费,不止万金。日得铁二十余版则利赢,八九版则缩,是有命焉。

    日产铁“二十余版”才有赢利,一版“重可十钧”,即约300斤,则日产量至少应保底6吨多,否则就赚不到钱。

    接下来就写到炉神:

    相传有林氏妇,以其夫逋欠官铁,于是投身炉中,以出多铁。今开炉者必祠祀,称为涌铁夫人,其事怪甚。

    这里又恢复到“干将莫邪”故事的原初,即妻为救夫而投炉。夫妻相爱在劳动中的故事,比山东那个未成年孝女的投炉故事,离人情要近一些,讲述起来不那么违和。

    三个投炉故事的共同点有三:

    一、都是熔铁不利,可见这个问题一直是古代冶铁技的技术难点;二、都见统治者的压迫,这是所谓封建时代匠工们的普遍命运;三、都是女性牺牲成为炉神。

    为何又是女神,涌铁夫人的故事又给了一个逻辑,“铁于五金属水,名曰黑金,乃太阴之精所成”,故“其神女子”。原来铁为阴,女性也为阴,与铁水同“性”,所以要拜女性,这是中国阴阳相生哲学的反映。

    我们也可以从女权的角度来欣赏这里的女神崇拜。人类分男女,女性也一直在参与着文明缔造、劳动创造,是不可或缺的“半边天”,有时其聪明才智甚至起到关键的作用,即使是钢铁冶炼这种纯爷儿们的活儿,也需要女神的帮助和指导(此处跪求专家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给予正解深解)。

 
3上一篇  
 
   
   
   

南方工报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