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下一版
把“起重机”搬进课堂
学习贯彻“两会”精神是当前首要政治任务
无标题
如何坐上社会的“主桌”
从震区少年到全国人大代表
3上一篇 2018年03月23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95后文化艺术工作者徐萍:
从震区少年到全国人大代表

作者:
 

   近日,在新华社“新青年”创新项目上,“95后”全国人大代表徐萍、航天员陈冬分享了他们的奋斗故事,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风采。

    大家好,我是新青年徐萍。我是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一名文化艺术工作者。

    十年前的一个中午,还在读初一的我,在校门口等待进校的铃声。突然间,耳朵里嗡嗡作响,我被身边的人拽着往外跑,就在那几秒钟,天旋地转,什么都看不见了。在我的身后,比我慢几步的小伙伴,被压在了轰然倒塌的校门之下。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那一年我12岁。那次灾难中,我失去了亲人,还有很多同学和老师。但幸运的是,那一年,我身边涌现出很多很多人,他们保护关心帮助我,让我渐渐从灾难的痛楚中恢复过来。2008年的冬天,除了我的爸爸妈妈,我还有了一对 “新父母”。他们在遥远的浙江台州,在一项帮扶活动当中,我们组成了结对家庭。

    我记得第一次去他们家,是2009年,那时的我,刚从农村出去,觉得什么都是新鲜的。那天晚上,因为不习惯陌生的房间,我有点儿害怕,结对妈妈见我房间一直亮着灯,就过来陪我。我睡着前,听到她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没关系,阿姨陪着你。”

    原本的计划,是每年他们资助我3000元学费,持续3年。可是如今,他们依然是我的结对父母。十年间,我们始终保持着不是血亲,更胜亲人的情感。这是我的第一个故事。

    在这个故事里,我学到了珍惜,也学到了感恩。大学毕业后,我进入了一家文化机构,开始做艺术服务工作,我们邀请文化艺术界的嘉宾,来给普通老百姓做讲座,教学、分享、交流。到目前为止,39期讲坛,每一期到现场的观众,都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我渐渐发现,和我一样的普通人,内心有着如此强烈的,对文化艺术的渴求。

    一个普通的青年,距离全国人大代表有多远?我想说,过去“ 人大代表 ”对我来说,是一个思政课堂、电视、报纸和新闻app里的词,如今,它成了我肩膀上沉甸甸的责任。

    在得知自己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的那一刻。我无比兴奋,我也在思考,

    自己能做些什么?我所从事的传递、普及文化艺术的这份工作,它的意义在于让文化和艺术滋养更多平凡的心灵。这种力量,能强大到给困境中的人以支撑。

    作为一个从地震灾区走出来,亲历了灾后重建的青年女性。我目睹了这些年,我的家乡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一直迫切地渴望,自己能从一个受助者,变成一个回馈者。从变化的见证者,变成变化的推动者。

    当时那么大的一个考验,但是党和政府把我们人民紧紧地团结在一起。所以在我们青川有一句话:叫做“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

    我作为一个从地震灾区走出来的年轻人,相比同龄人,能更加具体地、深刻地感受到我所处的是一个多么强大、多么温暖的国家。我想,这份渴望,是我履行人大代表职责的源动力。而全国人大代表这个光荣的身份,能更好地帮助我,把这份渴望变成现实。

    在这个过程当中,见证了文化强大生命力的我,会把文化艺术的传递和普及,作为今天自己选择的道路。我愿意成为一名文化建设的新兵。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给人民提供更丰富的精神食粮,贡献自己的力量。青年强,则中国强。

 
3上一篇  
 
   
   
   

南方工报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