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悦读 上一版  下一版
王小波逝世21周年 最好的纪念就是再读一遍他的书
以职业为姓的形成机制
3上一篇 2018年04月20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职业为姓的形成机制

作者:■詹船海
 

    先秦时期,有所谓“四民分业”的设计,即士、农、工、商四大社会分工,各个分工之间不得随便跳跃改行,即不得“迁业”。设计者认为这样就很好很稳定(见本系列之“工匠竟可成为国际赠品”),有利于各安其业,各传其技,最后都把本职工作干到最好。荀子在《儒效》一文中谈到积累的重要。他说,圣人就是好的人性的积累。同样,积累耨耕技术,就成为农夫;积累斫削技术,就成为工匠。“工匠之子莫不继事(继承父业),而都国之民安其习服(职业)”。荀子所说的这种理想的积累就是社会分工的好处,也是术业有专攻的前提。《管子》一书中讲这个思想最为清楚。《管子·小匡》载,士农工商,都是国之“石民”(犹柱石之民,既今所谓执政基础),不可杂处,杂处就乱套了。所以,是士,就让他们住得靠近学校;农夫,则住得就近田野;工匠,则必使他们住得靠近官府(因为是官家作坊的工匠,故“处工必就官府”);商人,则必处他们就近市井。这样,大家都好。

    使“工之子常为工”,同样,“士之子常为士”,“农之子常为农”,“商之子常为商”,使职业和地位世袭化,社会就稳定,政权也稳定。原来不可使四民杂处还有这样长远的好处。这样设计的初心,当然是保守的,应该批判。但也有其积极的一面,那就是利于每一行的精进和传承。许多技艺,特别是那些光芒万丈的绝技,都是在家传、祖传的过程中得以保存和“光大”,许多百年老店也都是祖祖辈辈苦心经营打造的结果。我们现在所倡导的工匠精神,就是靠着这种对祖宗负责的精神,靠着血脉的流传力,而凝成和炼成的。我们今天稀缺这种工匠精神,就是因为稀缺这种代代相传的坚守,稀缺那种“父兄之教”和“不见异物而迁”的信仰定力。

    “工之子常为工”,世代专于一行的结果,就有了自己的姓氏,这就是以职业为姓的形成机制。首先是一种自我命名、自我表扬而兼社会肯定的机制。因制陶而姓陶,因攻金而姓段,因杀猪而姓屠,因采冰制冰就姓了凌,因擅建墙篱终得了樊姓,原来都是对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积久劳动和技巧性劳动的一种命名,是对劳动建功的表扬和肯定。平民和奴隶就这样有了姓氏。也许在那临界的一刻,一位胼手胝足、蓬头褐衣的工匠会欢呼:“我有姓氏了!”或者是合族的欢呼:“我们有姓氏了!”左邻右舍,甚至官家,也会示贺:“恭喜你(们)有了自己的姓氏!恭喜你(们)的子孙!”古书上没有这样精彩的记录,但我们可以这样想象。

    我们今天说“劳动光荣”,不光是喊口号,我们的姓氏就是光荣的见证。劳动固然有奴役,但也天然包含着一种自我解放的成分。现代自由契约下的劳动,就是充分释放劳动中自我解放的一面,也就是最大程度地实现从奴役劳动向自由劳动的转变。

    与天子和皇帝的赐姓于功臣不同,普通劳动者因其职业而直接得姓与最高权力者没有什么大的关系,而主要是一种民间的自发生成。这种形成机制很可宝贵。

    今天,我们仍然是通过劳动,实现我们现代性的自我命名。

 
3上一篇  
 
   
   
   

南方工报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