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下一版
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网红猪如何成了“社会一姐”?
弘扬劳模精神 团结引领广大职工为新时代建功立业
写的不是历史是人性
“工会要根据职工需求建立多层次集体协商”
技术创新助力打造“智能港口”
3上一篇 2018年05月11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广州港新沙港务有限公司“劳模创新工作室”:
技术创新助力打造“智能港口”

作者:
 

创新档案袋

    名称:广州港新沙港务劳模创新工作室

    带头人:“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新沙港务有限公

    司首席技师、内燃装卸机械修理工高级技师陈学文

    成员:陈学文、钟德其、黄活权、刘阳阳等共28人

    地点:广州港新沙港务有限公司(简称“新沙港”)

    级别:省级

    成立时间:2014年1月

    主要创新成果

    工作室完成了“大功率宽电压断电报警系统的研制”、“门座起重机防撒漏抓斗结构设计”、“港口电动起重机供电电缆自锁防盗装置的研制”、“柴油发动机状态检测与报警系统的研制”、“计量装载机直装火车卡”等共42个项目,创造了4156万元的经济效益。

    “师傅,发动机动力不足,排烟的颜色很不正常。”“那是发动机使用时间长,自然磨损的表现,需要拆检,全面检测曲轴、活塞等部件数据。”4月13日,记者走进广州港新沙港务有限公司“劳模创新工作室”时, 陈学文正在指导徒弟刘阳阳维修一台推耙机的发动机,师徒俩对故障的原因展开了探讨。

    新沙港是华南地区最大的内陆港口,业务包括货物装卸、搬运、疏运、堆存及仓储、机电设备维修等,也是广州港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新港区。目前,港口码头的装卸设备基本上都是“洋设备”,很多元器件一旦出问题就需要花时间、花高价采购。为助力港口设备维修与改造技术转型升级,2014年1月,新沙港挂牌成立“劳模创新工作室”, 以港口装卸设备的维护与使用开展创新活动。目前,工作室共完成技改技革42项,创造了4156万元的经济效益。

    “装载机动态计量技术”一年创效510万元

    “劳模创新工作室”面积约380平方米,其中技术创新室100平方米,精密维修总成室280平方米。 陈学文告诉记者,近年来,新沙港虽然不断转型升级,但仍以传统技术为主,因此工作室的重心是创新工艺,将传统工艺向智能化转变。

    新沙港装卸运输的散货以煤和粮食为主,传统的提货运输方式是用装载机装自卸车,再运往距离堆场1公里的地磅过称,由于每辆的自卸车都有限载量,超载的自卸车还要返回堆场重新卸货。“这样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还造成码头车辆堵塞。”

    “经过工作室小组成员共同探讨,我们决定应用装载机作业过程的动态数据,如装载机的位置、实时作业量、实时作业进度等,分析作业环节之间的关系,得到可视化实时展现作业数据,实现装载机智能操作 。”陈学文说。

    据了解,“装载机动态计量技术”在创新过程中有很多难点,比如装载机电子秤必须符合装载机的作业工艺,避免使用过程中因操作停顿、变换档位以及车辆行驶过程颠簸对称重的影响;让电子秤仪表自动完成称重和累计工作,在非连续装车的情况下,实现多个车厢同时装载及作业司机任意切换目标车辆的功能;无论是动臂或是车辆都无需停顿,作业司机在称重过程中都能保证连贯的提升和倾倒。

    “围绕这些难点,我们做了近1年的技术改进和优化,最终将计量精度误差控制在1%之内。”陈学文告诉记者, 2016年初,新沙港将全面推广实施这项技术,仅1年就减少生产费用约510万元。同时,该技术为散货码头实现全流程操作的真正数据化、透明化和智能化提供了数据依据。

    解决装卸设备疑难故障,大幅提高工作效率

    对港口装卸设备的疑难故障或反复出现的故障进行技术攻关,也是工作室的项目之一。新沙港口使用的一种平斗形式散粮抓斗存在洒漏情况。陈学文介绍,洒漏存在几种原因:其对称结构存在缺陷,在抓斗稍有变形或磨损的情况下就会出现洒漏;装车漏斗的闸门为平板闸门, 易被磨损,一旦磨损贴合面的密封性能会下降,也会导致洒漏 ;平板闸门通过多级齿轮进行开闭操作,操作不熟练易出现装料过多而洒漏。

    针对这些情况,陈学文和团队提出改造散粮抓斗及装车漏斗的想法。从改变对称结构抓斗的底刃口板及侧密封板的形状结构入手,使其接近于非对称结构抓斗的密封形式,达到防洒漏目的,并针对装车漏斗平板闸门的结构,改变其闸门形状及传动方式,让其单次既能完成打开或关闭的同时避免因磨损而导致的洒漏。“该项技术改造的灵感来源于抓斗,将漏斗直板闸门改造为圆弧板闸门,即可避免闸门磨损造成的洒漏,又取消了中间齿轮传动机构,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

    从解决现场问题入手,精准培训技能人才

    “劳模创新工作室”现有成员28名,来自于企业中业务能力强、技术好、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一线员工。针对成员的知识结构、项目知识需求,工作室组建了52对师徒,采用1名高级技师培养1名技师、1名技师培养2名高级操作工的模式,为港口培养技能人才梯队。

    今年46岁的钟德其是一名高级技师,他的团队包括技师黄活权和高级工刘阳阳和朱善能。记者见到他们时,他们正蹲在一台推耙机前,探讨怎样解决推耙机散热器的螺丝容易脱落的问题。推耙机重16吨,被吊到船舱作业,而螺丝的固定方式是横向的,受力过重,容易脱落。讨论中,黄活权建议将螺丝改为竖向安装,吊装的力度方向发生改变,可以减轻重力,避免螺丝脱落,大家一致认为这个建议可行。

    “装卸设备的维修技能需要一代代手把手传承,我跟着师傅学到了很多维修经验和创新技巧。” 刘阳阳说,他会从新手的角度提出一些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如推爬机的压杆使用时间长会发生弯曲变形,容易引起履带磨损脱落。在刘阳阳的建议下,大家在顶杆中间加一个压轮固定,增强稳定性,减少了履带的磨损。

    创新留言

    广州港集团工会副主席许鸿: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我们尽心竭力地打造好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这个平台,就是要推动要素集合、推动协同创新、形成创新力量,让人才在创新中迅速成长,更好更快地推动企业的发展。新沙港劳模创新工作室在陈学文的带领下,带出了一支过硬的技能人才队伍,较好地实现了我们的目标。工作室获得了若干项创新国家专利,节约了成本,提升了效率,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3上一篇  
 
   
   
   

南方工报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