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读史 上一版  下一版
看看古代中国制造的质量监管
2018年08月06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拼多多变“坑”多多,低端等于假冒伪劣?
看看古代中国制造的质量监管

作者:
 

    ■《营造法式》大木作殿堂立面处理示意图

    ■北宋将作监李诫编订的建筑宝典《营造法式》

    通过创新商业模式,拼多多一上市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但也惹来很多争议。据新华网报道,“拼多多”上存在着很多的假冒伪劣产品,例如“蓝月亮”洗衣液送到之后发现是“蓝月壳”,手机品牌vivo仔细看发现是vivi等。不仅如此,创维集团和郑渊洁先后在微博举报“拼多多”公然卖山寨盗版产品,引来网民议论。怎样才能买到物美价廉的东西,起码不能是假货呢?关于这个问题,古人有研究——

    食品安全零容忍

    产品质量安全里,最马虎不得的,就是食品安全,买错东西可以退,吃错东西可要命。

    这件要命的事,中国从周朝起,就是零容忍,以《礼记》的说法,不单是没有成熟的蔬菜瓜果,禁止提前上市,就连不在狩猎季节而遭到狩猎的动物,也一律不准在市面上出售!查到就是严罚!但到了文化繁荣的朝代,技术进步了,这事也就开始“群魔乱舞”了。终于在唐代时,法律下了狠手。以《唐律疏议》的规定:商家如果发现食品变质过期,必须要立刻焚烧。否则一旦有人食用该变质食品中毒,商家至少一年徒刑!如果苦主中毒死亡?那更好办!谁卖的谁绞刑!

    这条硬规矩,之后沿用到历朝历代,明清时稍微修改了下:绞刑改成杀头!而且不一定非要出人命。比如清朝道光年间,东四大街一个卖猪肉的王老板,卖的猪肉把顾客吃得上吐下泻,直接判了斩立决!

    而且卖家千万别以为,吃不出事就可以放心掺假!一旦查出来,可就不是罚几个钱的事!以明朝的法律规定,卖家往肉里掺注水肉,和往粮食里掺沙子一个罪!最轻要打八十大板!所以那年头敢做这事的,都是用生命来掺假。

    规矩如此严格,万一违法者犯了事,脚底抹油跑了咋办?好办,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自从宋代起,中国的行会制度就十分完善,一家店面要开业,都是行会人物连带担保,出了事一旦肇事者跑掉,行会的行首却跑不了。总会有人扛锅!为了不扛锅,互相就得盯紧!像那种不法公司出了事就成功玩失踪的桥段,发生在那年月,就是撞到枪口上!

    硬规矩造就硬品牌

    中国传统手工业品,为什么好些历经千年,依然照样耐用?问问中国古代出口的硬品牌:丝绸!

    这个品牌,在中国古代贸易史上,“硬”到连中外贸易商路,都叫丝绸之路。别管什么贸易保护壁垒,只要拿出国门,就是碾压级优势,引得洋人立刻疯抢。

    而且早在中国南北朝时代,东罗马帝国的贝鲁特,就是靠把中国丝绸拆开加工成绫纱,然后倒卖到西欧赚钱。和今天给高科技公司做加工业务的厂家一个道理。等于养活西方一条产业链!如此重利行业,西方人也不是没眼红过,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就曾命人偷来了中国的养蚕技术。可哪怕他们学会了丝绸,中国丝绸照样火热,品质第一,山寨难以代替!

    如此难以替代的高品质,除了领先全球的技术优势,更因中国古代的独家规矩:标准化生产!

    标准化生产这事,中国从秦代起,就是相当讲究。秦朝的学名叫“程”,也就是生产标准,各种手工业品要上市,都得按照标准生产。特别是纺织品,西周起就有了长度和宽度的要求,不合要求不许上市!到了唐朝以后,要求更细化,官营作坊的工匠,必须四年以上训练才可上岗。丝绸的粗细程度和重量,也全是细化标准!不合格就想上市?查到先六十大板!

    所以诸如今天买家常生的一些气,比如买到的衣服尺寸质量,都和商家宣传不符。类似今天投诉常难打通电话的事,那时就是先打卖家板子。

    明成祖朱棣时,官方作坊有了“质量追溯期”,所有的纺织工匠,都要按照纺车来编号,主管官员也要跟着编号。丝绸产品不合格,工匠打五十大板!还要改到合格为止,管理官员一级级罚钱!一件产品,随时随地都要接受考验!

    到了明朝中后期,东南手工工场大兴,丝绸的生产标准更严格,还有了“黑名单”,工匠出一件次品,就要记录在案,出到三件次品基本就丢饭碗,连带雇佣工匠的老板都得受行会罚!如此零容忍,所以也不难理解,明末东南沿海,丝绸贸易为何到了空前火的局面:外国商船来华,不问价就砸钱,欢天喜地抱着丝绸走人。经得起考验的品质,才能赚得了世界的钱!

    严防豆腐渣工程

    中国古人的工艺技术里,另一大场面,就是强大的工程技术。

    中国古代一个手工业老传统,因此也起了大用——物勒工名!所有的手工业品,造好后要刻上工匠的名字,还有主管官员的名字,谁出了事都跑不了。古代工程营造,到了宋真宗年间起,也彻底举国贯彻这硬标准,建筑竣工后,就要在相关地方,标明监工和工匠姓名,一旦出事,追责方便!

    到了宋仁宗年间,这位出名好脾气,被包拯喷一脸吐沫都不发火的皇帝,却以一个“温柔”的命令,更加提升了中国古建筑的品质:只要是新修的建筑,别管桥梁还是房屋,五年内出现塌陷问题,设计者和工头,除了依法追究责任外,还要追打棍子。敢偷工减料?不是罚死,也得打死。这还仅仅是塌陷一个问题,属于工程追责里最轻的。

    在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一本神书的问世,更令古代中国减少了豆腐渣工程的可能:《营造法式》,这部北宋将作监李诫编订的建筑宝典,几乎包括了当时科技条件下,所有安全建筑的硬标准,而且涵盖从工程图纸设计到选料规格等一切流程!以前出豆腐渣工程,还能拿疏漏当借口。现在有了这本硬标准书,半点借口都找不到!自此以后,宋元明清几个朝代,处理贪腐官员有了专用词:不如法。就是干工程偷工减料!一本专业书,就是多少腐败分子的噩梦!

    质量检验不能松

    当然,说了这么多规矩,归根结底,规矩也要人来执行。最典型的,就是宋朝的兵器制造。理论上说,宋朝手工业如此强大,装备水平该不差。但在宋朝与西夏的战争里,多次发生过宋军兵器断裂的荒唐事。地方军队兵器质量之差,敌人都惊到了!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到了宋朝中期后,各级衙门官员扎堆,一件活三五个人干,兵器质量检验这种大事,也就变成了没人干。管理不靠谱,质量当然没谱。

    对这个没谱的事,到了王安石变法年代,北宋终于用个“小办法”:季逐陆职司更互考察!也就是不同地区的监管部门,交叉考察对方,有问题互相盯。查出问题重重有赏,而且哪怕自家有问题,先查出对方问题,自家问题也能从轻。

    这一好制度,相当立竿见影,照着同时期名臣曾巩的说法,就是“戎具精劲”,战场上也立竿见影,以前是被西夏压着打,这以后碾着西夏打,到了宋哲宗年间,几乎占据了天都山,吓得西夏国主哭哭啼啼求和!堂堂国威,就有这靠谱生产撑腰!

    (作者:张嵚,来源:我们爱历史微信公众号,有删节)

 
 
 
   
   
   

南方工报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