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迟到的纪念” 他用雕塑为抗战老兵立传
无标题
无标题
下一篇4 2018年08月24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李春华+自由雕塑家
“迟到的纪念” 他用雕塑为抗战老兵立传

作者:全媒体记者 詹船海 蓝娟 徐秋莲
 

    李春华+  自由雕塑家

    “迟到的纪念” 他用雕塑为抗战老兵立传

    ◀李春华与抗战老兵付新德在老兵女儿所在云南德宏芒市的家中合影

    付正芹/摄

    ▼李春华在松山修整《中国远征军》雕塑 花羚/摄

    ▼云南松山《中国远征军》雕塑群(局部) 袁荣照/摄

    以讴歌和关注中国军队印缅滇抗战的《中国远征军》群雕而知名的李春华是一位自由雕塑家。多年来,他以“艺术民工”的精神,负重在前人未曾关注的题材领域勇敢挖掘和前行,表达其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现实关怀。李春华说,也只有在这个开放的时代,他才能做这些事情。他一定要把握好这个时代,创作出更多让公众“眼睛感冒、脑子感冒”的作品来。

    以抗战胜利73周年纪念日为契机,记者在佛山南海李春华工作室对他进行了采访。

    以《中国标准》展现文化自信

    李春华出生于1965年,籍贯广东始兴。他早年学文,但他一直认为自己应该是一名雕塑家,就改了行。他赶上了一个可以有梦想并且可以使梦想成为现实的年代,真的成了雕塑家。

    在李春华还不太知名的时候,已经有了许多得意之作,其《发现的雕塑》系列还曾令广东雕塑前辈潘鹤大为感叹。

    2008年,国家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李春华开始思考如何用雕塑作品来呈现国家走向强盛的民族自信。“我发现制定标准,就是一种强盛的表现,但该拿什么记录和呈现我们的标准?” 潘鹤表现红军革命精神的《艰苦岁月》是那个时代的经典,他想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的经典。在苦思冥想了好一阵子后,他一把抓住两个形象:游标卡尺和斗拱。

    虽然中国科技一度领先世界,卡尺也是中国人的发明,但作为一种最精密的量具,游标卡尺却是西方工业革命带来的可以为世界提供标准的象征物。它可以测量出中国科技从近代开始落后的差距,但也可以佐证我们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奋起直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工业化、现代化路上的进步历程。斗拱是承载和挑起中国传统建筑力与美的关键构件,是中国匠人独创的精准结构。如果将游标卡尺定位于专属西方工业文明的象征物的话,那么斗拱则不折不扣是一种“中国创造”。现在,李春华将这两个形象拼接在一起,命名《中国标准》,寓意中华文明的兼容并包,并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基础上,经由改革开放的复兴,可望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成为世界标准的标准。“比如我们的高铁技术,就已经成为世界标准。”李春华说。

    《中国标准》一经问世就参加了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2010年,上海举办第41届世界博览会。高2.5米,长4.5米,宽80厘米、重1.2吨多的不锈钢材质《中国标准》雕塑又被运往上海。2011年4月,《中国标准》参加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国际雕塑展,并被永久安放在该校。

    300多吨粘土,2000多包水泥,他像民工一样甩开膀子干

    《中国标准》及其系列作品让李春华一举成名,此后他却没有乘势而上,而是有意淡出公众视野。他想做出能够长久甚至永远呈现在户外的公共艺术作品。这就有了他最受关注的作品——《中国远征军》群雕。

    李春华对中国远征军抗战这段悲壮历史的了解始于2005年。

    2005年4月,国共两党领导人在北京实现第三次握手。此后关于国民党军队正面抗战的影视作品和书籍逐渐多了起来,中国远征军在印缅和中国云南配合盟军英勇抗战的悲壮历史,也被更多人所知晓。在看过一部关于中国远征军的纪录片后,李春华猛然感到,他理想中的作品就是讲述这段历史,用秦始皇兵马俑那种大型群雕的方式,作为“迟到的纪念”,也作为“历史的补课”。

    按照作品的构思,李春华首先想为那些还在世的中国远征军抗战老兵塑像。他和助手通过电话、邮件、微博与全国各地的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组织取得联系,获得在世老兵的大头照,正面一张,侧面一张。再根据照片用粘土捏塑他们的眉眼神情。

    大部分雕塑都是根据照片完成,但有时传回来的照片不合要求,李春华就会带着重达四五十斤的头像,千里迢迢赶到老兵家里,对着真人精心修改。他会向他们深鞠一躬再开始工作。他一共为来自全国各地的28位老兵塑了像,有新疆库尔勒的徐中平、云南龙陵的付心德、安徽合肥的刘桂英(走出野人山的女兵之一)、广州的梁振奋……

    付心德老人是当时在世老兵中最年长者,李春华于2012年初次拜访他时,他已经112岁了。为他塑像,李春华是自己先拍了照片,然后回广东在工作室完成的。付心德是河南人,是远征军71军少校军医官,战后他在龙陵定居。听他用“咿咿呀呀”的语言讲着抗战经历,李春华热泪盈眶。

    时年90岁的梁振奋是唯一一个在李春华工作室被塑像的老兵。梁老爱笑,而李春华不让他笑。他手握刮刀,嘴角紧闭,眉头紧锁,特别严肃。

    按照构思和设计,李春华创作的雕塑远远不止28位老兵,而是402个中国远征军单体雕塑。除在世老兵外,还有戴安澜、孙立人、史迪威等22位将军代表,以及夏装女兵、秋装士兵、冬装士兵、驻印士兵、娃娃兵、跪射兵、炮兵等方阵,加上战马、吉普车,共计12类方阵。雕塑以年轻士兵为主体。

    年轻士兵的雕塑,李春华是采集大学在校生的脸型塑成的。“十万青年十万兵”,当年那些士兵,正和大学生的年龄一样,而且很多本身就是从学校应征入伍的。

    李春华根据历史图片,雕塑了娃娃兵李占宏微笑着举起大拇指的形象。

    最初,李春华只是想将雕塑陈列在工作室,后来一琢磨,如果能呈现在抗战战场遗址附近,意义会很不一样。他在卫星地图上搜索,瞄上怒江以西与远征军历史密切关联的两个县的两处地址,电话打过去,却被当地认为是忽悠,或者是被不耐烦地挂掉电话。

    他的方案是完全由他个人捐赠,由当地提供场地,建一个宏大的雕塑群露天陈列馆。接受一个没有“来路”的个人捐赠、纪念一段“敏感”的历史?他四处碰壁很正常。但他的精诚也终有回应,群雕最终选址云南龙陵松山,他到现场考察并与当地政府签了捐赠协议。发生在1944年的松山会战是中国远征军经历过的一次最重要的战役。此役历时95天,以6倍于敌的伤亡代价,全歼日军一个守备队1000多人,拔掉了滇缅公路上最硬的钉子,拉开了中国大反攻的序幕。

    在2011年6月至2013年8月的两年多时间里,李春华都忙于他的雕塑。他每天都在工作室工作十余小时,打赤膊,卷裤脚,与300多吨粘土深度接触。他是雕塑艺术家,也是一位强有力和肯出力的建筑民工。

    2012年底,雕塑进入翻模浇铸阶段。李春华雇车将所有雕塑身体部分的模具装箱,运到2000公里之外的龙陵松山。在松山对面的山坡上,正对着松山会战的主战场,他和助手搭了个简易工棚,并在当地雇了一些民工,大家又一起紧张地“战斗”了一年。他们用了2000多包水泥,将所有雕塑翻铸出来,还要根据陈列需要完成土石方工程。

    助手和民工的工资,以及材料费、运输费、食宿费,统统都由李春华支付。

    在完成《中国标准》雕塑后,他已经“名利双收”,却把两三年的大好光阴,投入到这项贴大钱又不“保险”的纪念工程中,被同行笑为傻子,也有机构和商家想资助他,都被他拒绝了。他要以纯粹民间和个人的身份完成此次纪念和致敬,这本身也是一种“行为艺术”。

    “现代兵马俑”用艺术推动社会正义

    2013年9月3日,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8周年之日,《中国远征军》雕塑群落成典礼在云南龙陵松山举行。中央电视台等各大电视台隆重地进行了现场报道。

    晨光熹微,雨后的松山山坡上,伫立着10多个大方阵:将军、士兵、娃娃兵……静静地守望着中国抗战收复的第一块土地。雕塑群排布达1.75万平方米。乍一看,还真像是秦始皇陵兵马俑被迁到了滇西南。

    这是对以秦始皇陵兵马俑为代表的东方造像方式的自觉传承。但传承之下,也有绝对的创新。秦始皇陵兵马俑是按真人比例塑成,《中国远征军》人物群雕则按真人尺度1:1.2的比例塑造。秦始皇陵兵马俑都立在坑道中,游人观瞻都只是远远俯视;远征军群雕则树立在高处,游人必须在1.5米深的坑道下游走仰视。这就是本质上的不同,秦始皇陵兵马俑是始皇帝的陪葬品,但被称为“现代兵马俑”的《中国远征军》群雕则是对英雄的塑造,而且是长期以来无缘于英雄称号的一群英雄,所以要仰视他们的高大,而且必须近距仰视。再则,秦始皇陵兵马俑是陶土材质,易破碎,《中国远征军》则变成了钢筋混凝土,突出材料时代特性,结合当地潮湿多雨的气候特点,使雕塑表面生长出青苔,形成自然的时光积淀,让后代铭记中国远征军的悲壮历史。

    与人们期待的不一样,28位老兵的雕塑,虽然也足够高大,却并不显英气浩然,而是目光下垂不敢看人的样子,有的还手插口袋瑟瑟发抖,有位老兵的脸甚至忠实保留着他晚年中风后的歪斜。这也是李春华的有意为之。

    现在,松山中国远征军群雕纪念园正在成为当地的重要旅游资源。那些“导游”会对游客讲述,这些老兵大多因为其“国军”身份而备受歧视。李春华遇见他们时,大多人晚景颇为凄凉。“我就是要记录这样的现实,整个民族都亏欠他们的!”李春华说。

    有两位老兵没有等到雕塑落成就走了。付心德走了。驻印军汽车营少尉副排长耿荫龙在雕塑落成的前一天走了。

    有12位老兵亲到松山观加了落成典礼。看到自己的雕像,一些老兵呜呜大哭,一些老兵则神情木然。

    耿荫龙的儿子耿嘉陵现居广州,退休前是一位汽车维修师。耿师傅告诉记者,他每年清明,都会到松山去祭拜父亲和他的战友们。当他第一次看到老兵方阵中父亲的雕塑时,扑上去抱住父亲的腿就哭了。

    在《中国远征军》群雕最后一排只有一名士兵,是一位穿棉袄的司号兵,细看却是李春华的面孔。这也是他有意以自己为原型塑造的。他说:“我就想充当一个号兵,提醒大家勿忘历史,也提醒广大艺术工作者行动起来,用艺术推动社会正义,推动改革开放。”

    最近,《中国远征军》雕塑群获得了中国《雕塑》杂志2017年度“公共艺术公众奖”。

    年鉴

    2005年4月26日,国民党前主席连战率团访问大陆,国共两党领导人实现第三次握手。

    2008年,中国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第41届世界博览会在中国上海市举行。

    2014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以立法形式确立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2015年9月3日,中国在北京天安门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

 
下一篇4  
 
   
   
   

南方工报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