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选育“南澳金贝”助渔民“掘金”30亿
2019年01月21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汕头大学理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郑怀平:
选育“南澳金贝”助渔民“掘金”30亿

作者:■全媒体记者 林婷玉 通讯员 陈珠琳
 

    ■郑怀平(左)在实验室指导研究生进行课题攻关 林婷玉/摄

    ■高颜值的“南澳金贝”存在不可比拟的优势   资料图

    汕头大学科技楼510室,是理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郑怀平教授的办公室。这13平米左右的小屋,就是他的“工作港湾”。郑怀平在这里备课、批改作业、申报项目、修改论文、埋头专心写报告,经常工作到午夜甚至到次日凌晨。最频繁也最辛劳的,是奔赴有2小时车程距离的南澳岛,在那里有他念兹在兹的宝贝——已通过国家级新品种定名的华贵栉孔扇贝“南澳金贝”。

    郑怀平在汕头大学任教至今已有12年。由他带领汕大科研团队自主培育的国家级新品种华贵栉孔扇贝“南澳金贝”,不仅是广东省首个国家级贝类新品种,也是我国首个走出国门的贝类新品种,到目前为止已成功帮助渔民“掘金”超过30亿元。

    近日,在办公室里,郑怀平向记者聊起了他与“南澳金贝”结缘的科研历程。

    创新研究 

    成功选育扇贝新品种

    “南澳金贝”是华贵栉孔扇贝“南澳金贝”新品种的简称,它源自于我国南方重要的海水养殖贝类——华贵栉孔扇贝。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人工养殖这种扇贝。华贵栉孔扇贝是一个非常好的海水贝类养殖品种,也是我国南方特有的扇贝养殖品种。然而,经过长期的人工养殖,扇贝产量低、品质低、价格低、病害严重等问题日益严重,使得华贵栉孔扇贝养殖产业严重滑坡。产业发展迫切需要培育出高产、高值、抗逆的新品种。

    2007年年底,郑怀平刚到汕头大学,还没来得及整顿休息,就先赶到了南澳岛。南澳当地养殖华贵栉孔扇贝的养殖户,收获过天然的金贝,但是数量很少。贝壳和贝柱都是金黄色的扇贝,更是少之又少,3-4‰左右,这些金贝类胡萝卜素含量非常高。

    “当时在南澳调研,一位扇贝养殖户对我说他辛辛苦苦养的扇贝只能卖两三元一斤,什么时候扇贝能卖四五元一斤他就心满意足了。”郑怀平说,“这句话让他感触颇深,刚好贝类是我的研究领域,当时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帮养殖户达成心愿。”

    2008年年初开始,郑怀平以纯化金黄色外观色泽、提高类胡萝卜素含量为目标,开展华贵栉孔扇贝良种培育工作。随后的大半年里,为了做好选育金贝的研究,郑怀平吃住都在南澳。“当时刚来学校,招收的学生少,研究工作主要是我自己在做。”

    郑怀平介绍,扇贝以微藻为食,渔民不需要投喂饲料,适合在富营养化的海水中养殖,有利于生态平衡,减低赤潮发生概率。而在“南澳金贝”的培育过程中,他也曾遇到过困难。2010年,在准备培育第三代时,大量金贝莫名死亡。“我们怀疑是南澳发生了赤潮导致金贝死亡,金贝食用了赤潮中的有毒藻类而死亡,幸好有一些存活了下来。”

    “南澳金贝”的培育涉及到亲本选择、单个种贝快速催产、单配授精建立家系、新品系筛选和纯化等诸多技术环节。多年来,郑怀平在对金贝的选育过程中持之以恒,埋头苦干,研发出许多原创新技术,终于在2015年成功培育出国家级水产新品种——华贵栉孔扇贝“南澳金贝”。

    产学研合作 

    助“南澳金贝”走出国门

    由于感官品质高、营养价值高、抗逆性强、养殖效益高等四大有点,“南澳金贝”育成后,广受养殖者和消费者的喜爱。郑怀平告诉记者,通过与养殖户、养殖企业、地方水产技术推广站等开展产学研合作及技术培训和服务,除了南澳,“南澳金贝”还在广东潮州、汕尾、深圳、湛江,福建的东山、漳浦、龙海、石狮以及海南三亚等地推广养殖。

    此外,“南澳金贝”刚育成不久,就被婆罗洲扇贝公司引到马来西亚沙巴州养殖,成为我国第一个走出国门的新品种,积极服务于“一带一路”的建设。据统计,自2015年以来,“南澳金贝”已推广养殖总面积超过10万亩,经济效益累计逾30亿元。由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突出,“南澳金贝”的培育方法先后获得国家海洋科技奖二等奖、广东省专利优秀奖和汕头市专利奖金奖,并为郑怀平赢得了2016年的汕头市专利优秀发明人奖荣誉。

    1995年,郑怀平在厦门大学海洋生物学专业读硕士,主要研究螺类。2001年郑怀平在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就读博士和博士后,开始从事海洋扇贝育种工作至今。在中科院海洋所做完博士后,郑怀平完全可以留下来专门从事科研工作,但是他更喜欢教书育人和做科研兼顾,而高校恰恰可以提供这种环境。“汕头的贝类养殖与育种研究有缺口,汕头大学做这一块的非常少,并且具有开展这方面研究的良好条件。”因此,郑怀平选择了汕头大学开展贝类养殖与育种的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工作。

    2010年之后,郑怀平带的学生越来越多。他慢慢开始南澳、汕大两头跑的生活。“最初的两三年,周二到周五一般在学校,周五下午就要到南澳去。那时汕头南澳跨海大桥还未开通,来回一趟很费劲。”郑怀平周末和节假日很少休息,甚至有时大年三十也在办公室忙活。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我一般是早上8点到办公室,晚上11点左右下班。”郑怀平告诉记者,平时他除了指导博士、硕士生,带领他们开展“南澳金贝”的新品种培育和基础理论研究,帮他们改文章、申请科研立项,还承担多门课程的理论教学。这样的工作状态,郑怀平已经坚持了12年,而且还会继续坚持下去。如今,郑怀平教授已经指导毕业硕士、博士研究生二十多名、本科生十多名,现在实验室仍有15名在校硕士生和博士生。

    ■最新

    尝试选育耐低温品种

    近期,郑怀平着手于“南澳金贝”耐低温品种选育的研究。他已将金贝北移至福建霞浦和浙江温州养殖,加快它的自然选择步伐。“极端天气下、气温骤降到10摄氏度以下,南澳金贝很容易死亡。冬季福建附近海域最低温度在10-11摄氏度,只要金贝适应2-3摄氏度的温差,朝北推广养殖将跨出很大一步。”

    此外,三峡新能源广东汕头南澳300兆瓦海上风电项目将于2019年12月首批机组并网发电,2020年全部建成并网发电。郑怀平从中看到了深远海养殖技术的可行性。

    在距离南澳岛约15千米的风电场场址中心,场址面积约为40平方千米,场址水深约28.3米至36.6米。“如果在这个地方尝试网箱里混养鱼贝,将大有可为。”说到自己专业内的知识,郑怀平眼里泛着热爱。

    对于未来的愿景,郑怀平表示,“南澳金贝”选育基础理论方面研究还远远不够。“接下来要继续培育新品种。研究得越深入,就发现可研究的东西越多,也越来越看到自己研究的不足之处。离一个好的工程技术人员的标准还很远。”郑怀平谦虚地说。

 
 
 
   
   
   

南方工报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