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锁定五字要求 聚焦五大课题
全省“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工作推进会召开
非公单位测控仪器技术人才也可申报职称
以“广州模式”剖析农民工融入问题
3上一篇 2019年07月12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广州农民工蓝皮书(2019)》发布
以“广州模式”剖析农民工融入问题

作者:全媒体记者马大为 彭新启 通讯员陈薇
 

■《广州农民工蓝皮书》封面

    本报讯 (全媒体记者马大为 彭新启 通讯员陈薇)近日,由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社会学教授,广州市社会工作学会会长谢建社主编的《广州农民工蓝皮书(2019)》(以下简称《蓝皮书》)在广州发布。

    《蓝皮书》包括2份总报告、11份分报告和2份案例,以“创新社会治理与农民工融入的广州模式” (以下简称“广州模式”)为主题,全方位、多层次、新视野地探讨广州城市化建设和大都市的营造战略,多角度地剖析农民工的融入问题,包括农民工社会服务需求、农民工就业权益保障、农民工培训、农民工养老、农民工返乡创业、农民工服务与管理、农民工社区融入、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以及农民工社会工作案例分析等。

    《蓝皮书》抓住“广州模式”这一主题,从新视角、全方位,到多层次地研讨新时代农民工发展的新要求和新任务,推进新型城市化和乡村振兴现代化,深入公共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农民工服务需求侧匹配研究,加快解决农民工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促进农民工更快更好更精准地融入城市。

    经济因素

    仍是外出务工主要驱动力

    “研究广州农民工具有全国意义。广东是全国农民工最集中的地方,广州农民工人口更是密度极高。广州在引领中国农民工职业发展、融入城市等方面贡献良多。”谢建社表示,这些情况有助于深入研究广州农民工就业、创业和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总结和完善农民工融入广州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经验,探索广州农民工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蓝皮书》收录的调查数据显示,从第一次外出年龄来看,广州市被调查的农民工第一次外出出现了年龄相对较低的情况,呈现出年轻化趋势。第一次外出年龄集中在15-30岁之间,其中15-19岁第一次外出的占38.3%,20-24岁时第一次外出的占34.3%,25-30岁第一次外出的占19.3%,17岁和20岁第一次外出的分别占10.9%和10.5%。由此可以看出新生代流动人口外出第一次年龄较低。从外出务工原因看,经济因素仍然是外出务工的主要驱动力,第一次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分别占比86.0%和8.3%。

    住房问题

    是农民工社会融入难点

    伴随农民工群体的变化,他们的社会融入问题日益突出,也反映出他们在流入地的生存环境、社会服务等各方面的问题,体现出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同人群能否享受公平、公正的待遇。

    《蓝皮书》指出,土地、户籍、社会保障、住房制度等构成目前农民工转型中遇到的最大的“制度障碍集”。农民工不仅难以享受到与城里人同等的待遇,在子女教育、就业、住房、养老、医疗保障等问题上也面临一系列障碍。大规模的农民工租住城中村房屋或者其他中低档次的住房。根据“2016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显示,接近八成的广州市农民工租住私房居住,他们每月支出中约1/5用于住房支出,且住房条件较差。

    积分入户

    实现农民工两个重要转型

    《蓝皮书》强调,广州市的积分入户制度对我国特大城市户籍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广州市的积分制源于农民工的积分入户政策,政策不仅包括人才和资本入户的选择性指标,还包括了参保情况、居住情况和社会服务等普惠性指标,为普通农民工打开了市民化的大门,使得农民工看到进城的希望。积分入户制度还突破了地域限制,不仅对于省内流动的农民工适用,对于跨省流动的农民工同样适用。

    广州积分入户制度实现了两个重要转型,即实现来穗农民工从“被动接受服务”向“主动接受服务”转型、实现从“农民工身份”向“市民化身份”转型,从而开辟了农民工落户城市的新渠道。积分入户制度打破了户籍壁垒,对特大城市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具有积极作用。

 
3上一篇  
 
   
   
   

南方工报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