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峥嵘岁月稠:茂名石化“油三代”的“火水”传承
2019年09月09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峥嵘岁月稠:茂名石化“油三代”的“火水”传承

作者:全媒体记者 詹船海 王艳 通讯员 卢艳 余雄伟
 

  ■茂名露天矿博物馆展示的开采现场复原场景 詹船海/摄

  ■茂名露天矿博物馆展示的1958年3月24日出版的《南方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兴建茂名石油城”的消息 詹船海/摄

  ■唐俊德一家三代合影,从左到右为唐明亮、唐俊德、李伦娟、唐伟杰 王艳/摄

  ■茂名露天矿博物馆展示的“油一代”工人们使用过的劳保用品:藤编安全帽、人拉肩扛铺铺轨时用的垫肩、解放鞋 詹船海/摄

    

    无草的旷野,几个小孩垒起黑褐色的石块烤红薯,那石块竟也燃烧起来。这石块是油页岩(又称“油母页岩”),其中含有页岩油(一种石油资源)。就在这种石头燃烧的火光中,诞生了我国著名的石化企业“茂名石化”,并随之有了后来的茂名市。新中国建立之初,缺石油是国家的切肤之痛,找石油是燃眉之急,由于茂名被发现拥有丰富的油页岩矿藏,国务院于1955年作出建设茂名石油基地的重大决策。号角吹响,数以万计的建设者从全国奔赴而来……

    近日,记者在茂名采访了茂名石化三代职工奋斗者的故事。

    

筹建

第一代拓荒牛,“开挖火水山,建设石油城”

    每当晚上独自坐在茂名石化研究院空荡荡实验室里的岑静芸因实验数据不理想而沮丧时,就会回想起总是在设计图纸上画着厂房的爷爷。爷爷岑本于1958年入职茂名石化,2007年以九十高龄去世,是茂名石化第一代“拓荒牛”。

    得知茂名有油页岩矿藏,国家于1954年春派出勘探队进驻茂名展开大规模勘探,探清油页岩工业储量约51亿吨,矿层最厚达100米,适宜大型露天开采。此后,茂名人习惯上就称此地为“露天矿”。

    1955年5月12日,周恩来总理亲笔批示,成立石油工业部茂名页岩油公司筹备处(茂名石化的前身),开展页岩油开采提炼,并将其作为“一五”期间国家156个重点项目之一。

    岑本原是广东省商务厅职工,是一名机建设计工程师。国家发出建设茂名石化的号召后,他奋然请缨,离开广州的“高楼大厦”,带上爱人一起来到这个粤西海滨城市。

    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岑静芸知道,就在如今茂名市区西北角,爷爷们曾在这片荒丘上开始他们的奋斗。“开挖火水山,建设石油城!”他们响亮地喊出这样的口号。茂名人管汽油或煤油类燃料为“火水”,故称油页岩矿山为“火水山”。在火水山区,爷爷们搭草棚,吃粗粮,喝矿坑水,设计和动工兴建了一座座厂房,还建成了“六百户”和“三万七”。

    所谓“六百户”,即茂名建市初期的大型住宅区,是茂名市区的发祥地之一。1958年起,为解决大批来茂建设者的住房问题,就在今河西新坡附近,建起一片全砖木瓦面的“猪笼楼”。这是当时的“高尚”住宅区,住了六百户人家,故名“六百户”。“三万七”则指今河西三角市场西南的一大片地方,在该地建起占地37000平方米的简易平房作为职工宿舍。挨着“三万七”,有一座破旧的小庙,叫罗大人庙,成了建设大军的临时指挥部。

    有关第一代茂名石化人的奋斗轨迹,在2019年4月开馆的茂名露天矿博物馆里有着清晰的呈现。

    记者在展厅看到,第一代茂名石化人完全是用原始农耕的方式开始了石油城的建设。他们一边建矿采矿,一边建炼油厂。他们采用低温干馏法从油页岩矿石中炼出页岩油(又称“人造石油”)。

    一份旧报——1958年2月9日《羊城晚报》,刊登着一篇题为《初到页岩油厂工地》的纪实散文,署名“工人 寒林”。

    据文中记述,作者原是甘肃兰州炼油战线的技术工人,被抽调到茂名。他们一行五人,坐着捷克大客车赶到。还没下车,便看见一座黑色高高的钢架,那是刚刚建起来的干馏炉,正是用来炼油页岩矿石的。他们还看见十几座草房,那是页岩油厂的职工宿舍。油厂的技术人员除了兰州来的,还有从甘肃玉门、陕西延长等地来的。

    他们在草棚里放下行李便赶到工地。钢架上,工人们在电焊,火花凌空飞落,犹如节日礼花。钢架下,工人们来来往往,有的赤脚担担子运砖头,有的在安装输油管,有的在架设电线。钢铁的冲击声、鎯头声、电焊声、打桩声,汇成“一支雄壮的劳动交响乐”。文章笔调十分欢快。

    另有一张图片显示,1958年8月5日,金塘矿区破土动工,矿工们也是住在草棚内。棚内床位还不够,他们只能倒班轮流睡觉。

    1959年6月,矿山第一台重165吨、每斗容积达3立方米的大型电铲正式投用,从此揭开了矿山机械化大规模施工的序幕。1962年元旦,年产油页岩能力200万吨的露天矿建成投产。

    1961年4月,页岩油工厂正式投产,至1965年,形成年产10万吨的生产能力。而早在1958年3月22日,茂名石化人已第一次在试验方炉中产出页岩油,他们将油样寄到中南海向毛主席报喜,中央办公厅复信表示祝贺。

    

发展

一名孤儿的成长,与新中国石油事业发展同步

    据茂名露天矿博物馆图文展示,正是在1960年至1961年的严重困难时期,矿山建设进入全面施工的高峰期。同时,为做好炼油厂投产准备,公司还派出队伍前往兰州炼油厂接受培训,石油工业部也从该厂选派了一批优秀技术人员支援茂名页岩油公司建设。

    1961年,兰州炼油厂26岁的管线安装技工唐俊德奉命来到茂名。唐俊德说,这次一共抽调了10人到广东。

    唐俊德原籍广东汕头,少孤,失学,后逃难至上海,做过当铺学徒,当过报童。解放后在人民政府办的夜校学习并获招工,于1955年到上海炼油厂学习管线安装。1956年,他被调到兰州炼油厂。唐俊德工作之初的经历,恰与新中国的石油建设大步伐相一致。在兰州,他又被抽调到新疆独山子炼油厂。该厂位于克拉玛依市,创办于1936年。“在独山子,我学到了很多技术,做了工段长。”“他很会钻研,到什么地方大家都不用愁。”唐俊德的爱人李伦娟说。

    李伦娟是汕头人,1958年响应号召支援大西北,招工到兰州炼油厂做学徒。就在那儿,巧遇同乡唐俊德并缘定终身。

    来到茂名,唐俊德负责页岩油厂的管线安装,对现场施工的质量把关,并承担技术培训的任务。因是支援,唐俊德和他的工友们最后还要返回兰州。其他9人都走了,唐俊德却想留下,因广东是他老家。他给时任石油工业部部长余秋里写信申请,最后达成心愿,爱人也一同调回,与他同在页岩油厂工作。

    茂名页岩油厂的蒸馏装置、重整装置、裂化装置,在唐俊德和工友们的共同努力下,都安装起来。

    如今,唐俊德已有点耳背,采访他的经历和事迹,多由李伦娟补充或代言。

    1963年4月28日,对于茂名石化来说,是又一个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日子。这一天,公司第一套常减压蒸馏装置一次安全开车成功,标志着茂名石化从炼出“人造石油”到加工天然石油的转变,迈出了大发展的第一步。进入上世纪七十年代,茂名石化一跃成为国内的大炼油厂之一。

    随着炼制天然原油的起步上路,唐俊德又领到了大任务。1975年,茂名石化开始筹建湛茂原油长输管线,唐俊德任施工队队长。那是要将从湛江海港运来的原油通过管道输送到茂名的炼油厂,管道通径DN500,管线长100多公里。施工条件仍然相当艰苦,大家住的是牛毛毡房。“我很少回家。老母亲瘫痪在床三年多,我都没有请假回家照顾,直到她去世才回去。”

    1980年,湛茂输油管道全线投产,年输送能力1000万吨,改变了原油进厂单一靠铁路油槽车输送的被动局面。

    

接棒

子承父业建成绿色企业,让白鹭飞舞“管林”

    1981年8月的某天早晨,唐俊德的儿子、时年19岁的唐明亮早早就起了床。他怀着激动无比的心情第一次穿上了茂名石化的蓝色工作服。父亲上前细心地帮他整理衣领,叮嘱道:“今天你成为一名工人了,好好努力。”彼时,茂名石化工作服绝对是茂名市最惹人青睐的“时装”。许多茂名石化子弟的梦想就是能凭着自身的努力进入茂名石化工作。所以,在茂名石化,很容易找到一家两代、三代都是茂名石化职工的家庭。习惯上,他们会称自己为“油一代”、“油二代”、“油三代”。

    唐明亮毕业于广东石油学校(现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的前身),通过笔试面试,成为茂名石化的一员。“广东石油学校”由石油工业部于1956年挂牌成立,许多茂名石化职工就是从该校走出,成为光荣的炼油工人。现在,唐明亮的工作岗位在质检中心原材料与动力检验区,主要负责污水的水质分析。“公司一直高度重视环保。”唐明亮说。

    记者了解到,早在1975年,茂名石化就成立了第一个环保机构——生产技术处环保科。1978年,公司将生产技术处环保科并入安全处,设立安全环保处。近年来,公司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安全环保工作作为“七个第一”发展逻辑的首要任务,大力实施绿色低碳发展战略,以建设高度负责任、高度受尊敬的企业为目标,努力建设“无泄漏装置、无异味厂区、花园式工厂”和环境友好型企业,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成为中国石化第一批绿色企业并成功发布了《绿色发展白皮书》。

    唐明亮记忆深刻的是,2017年4月1日,公司炼油200吨污水处理系统水样的硫化超高。公司要求每两个小时进行一次采样分析,唐明亮被安排在凌晨1点至5点值班。“我接到这个任务后,二话没说就赶到单位,准确及时地将分析结果提供给生产单位,确保了200吨污水处理系统安全运行。”

    唐明亮感受最深的是,随着公司的发展,公司水质分析化验室不断升级,分析手段已从简单的手工分析发展到大型自动化仪器分析,提高了精准度。

    据露天矿博物馆图片显示,茂名石化公司工厂污水处理池里,金鱼游动。还有数只白鹭在管道的丛林里飞舞。

    当年因开采油页岩矿,茂名市区西北角留下一个面积达10.07平方公里的大矿坑。这个中国第二大、南方最大的露天矿坑,如今已引入源头活水,成为清澈美丽的大湖泊。与周边风景配套设计打造,矿坑湖变身为茂名露天矿生态公园。2017年,茂名市政府将矿坑湖命名为“好心湖”。茂名露天矿博物馆,就建在好心湖畔。

    

传承

孙辈勤学苦读,打造“中国石化制造”金名片

    2006年,岑静芸从中山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系硕士研究生班毕业后,入职茂名石化。她的爷爷奶奶是茂名石化职工,父亲母亲也是茂名石化职工。她本来可以在珠三角有更好的就业选择,但她也要回来报效公司,建设茂名。现在,她是茂名石化研究院功能性高分子材料项目组主管工程师。

    工作13年,岑静芸已经成长为合成树脂行业的专家型人才,先后承担了十多项科技项目,获得中国石化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石化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申请24件专利,其中11件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并获专利授权,牵头制定合成树脂行业标准1项。她主持开发推广的高密度聚乙烯汽车油箱料、高密度聚乙烯土工膜料等产品打破外国公司的垄断,进入跨国企业供应链,在市场上树立国产品牌的高端形象,打造了“中国石化制造”金名片。2018年,她被评为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劳动模范。

    唐俊德一家三代人在家里精神抖擞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唐俊德的孙子、唐明亮的儿子唐伟杰于2018年6月从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本科毕业后,也进入茂名石化炼油分部做了一名操作工。他是经历了一番百折不挠的苦学,才取得资格并且通过了中国石化的招工考试。

    唐伟杰告诉记者,爷爷有很多荣誉证书,堆起来有二尺厚,但都被还是“三岁小儿”的他给撕烂了。虽然如此,爷爷那一辈人艰苦奋斗、爱厂爱国的精神却越来越“完整”地流淌在他的血管里。他熟悉爷爷的故事,像爷爷一样,他如今扎根装置现场勤奋工作。

    

记忆馆

    ●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报告,其中提到:“现在我们准备在广东的茂名(那里有油页岩)搞人造石油,那也是重工业。”

    ● 1959年,茂名建市(县级),1975年升级为地级市。

    ● 1961年4月,页岩油工厂正式投产。至1993年1月停产,共生产页岩油292万吨。

    ● 1963年4月28日,茂石化开始了从炼出“人造石油”到加工天然石油的转变。

    ● 1996年8月,30万吨/年乙烯工程建成投产,茂石化实现了由单一炼油型企业向炼油化工一体化企业的转变。从此开始,茂名石化一直在转型并跨越式发展着。

 
 
 
   
   
   

南方工报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