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思客 上一版  下一版
不能洞察数字化时代的逻辑 企业终将无人可用
2019年11月18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大教授深度调研23家领先公司,发出警示:
不能洞察数字化时代的逻辑 企业终将无人可用

作者: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陈春花花了7年时间深度调研了23家公司,以了解它们在数字化浪潮获得领先地位之原因。她发现了背后的逻辑:时代变了,员工、企业组织结构、上下游关系……一切都变了。如果一家企业洞察不到这种改变并作出调适,那结果也许就是,终将无人可用、无事可做、无钱可赚。

    ◀陈春花

    从2012年到现在的7年时间里,我深度研究了23家公司,去了解他们为什么可以在这轮数字化的浪潮中获得领先地位,这背后有着什么样的逻辑。通过这些研究,我得出了一些结论。

    数字化时代的组织管理 与以往不同了

    数字化时代的组织管理与以往相比,有五个不同点。

    1.强个体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中,个体非常强大,所以我们常常看到个体在流动。

    今天的年轻人在离开一家公司的时候,不像我们上世纪50年代或者60年代的人,一定要找好下家才会动。

    80后或者90后,今天不想做,明天可能就动了。甚至这两年他想工作,过两年他不打算工作了,就直接休息两年。

    有一次,我跟一个年纪比较大的老板聊天,我说:“如果你的员工跟你说,我只打算在你这里工作两年,然后我休息三年,三年后我再回来跟你做,你收还是不收他?”

    他说:“这个人我肯定不要!”

    我说:“以后,你可能就没人可要了。”

    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个体的强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见得真是能力和技术上的强大,但至少他的内心很强大。他会很笃定地去做他的选择、按照他的意愿生活,不会考虑那么多。

    我教了20年的组织行为学,每次都会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觉得钱在激励中是不是非常重要?”因为我们讲到激励时一定会谈到“钱”,以前答案通常是五种选项: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一般重要、不太重要、不重要。

    但去年我在课上听到了第六种答案,一个学生说:“老师,我觉得关键看他给我钱的时候我心情爽不爽。如果他给我钱的时候让我很爽,那这个钱很重要。如果他给我钱的时候让我不爽,那这个钱一点都不重要:他给了我钱,但是他伤害了我。”

    当时我愣住了,现在我想,我明年的组织行为学讲义里,在这个话题下要放上这第六个答案。

    这就是变化:强个体的出现,使得组织跟个体之间的关系变了。组织在过去相对于“弱”的个体比较有主动权,而现在主动权在变弱。

    2.强链接

    今天,几乎所有的组织都不能独立存在,因为与它链接的要素越来越多。

    举个很小的例子,天气这个因素对于一家商店来说,影响有多大?以前我们可能没有那么敏感。

    但是今天你会发现,天气变化的影响比我们想象中要大,因为它会让整个配送产生直接的变化。

    我们原来是自己在店里购物,现在我们不去店里购物,而是让人送到家。

    当组织处在强链接中时,影响的因素变得越来越多,我用一句话来表达,就是:影响组织绩效的因素从内部转移到了外部。

    3.不确定性

    我们处在一个非常不确定的环境中,这一点不用我多解释,大家可能都深有感触。我们无法了解不确定性是如何产生的、会发生在哪里,但它切切实实地存在着。

    4.似水一样

    有人问我:“未来的组织会是什么样子?”我告诉他:“没有固定的形态,完全是变化的,像水一样。”

    我用“水样组织”这个词来描述未来的组织,这是我用得很多的一个词汇。它可以有完全不同的形态,它会随时变化、随时组合去寻找解决方案,以应对市场的变化。

    5.共生态

    共生态就是说,以后我们不能再认为“我是主体,你是客体,我说了算,你要服从”。现在,我们互为主体,彼此尊重,共同创造价值,才可以找到新的生长空间。

    组织管理的新旧逻辑在转换

    组织管理中有四个重要的关系:个体与目标的关系、个体与组织的关系、组织与环境的关系、组织与变化的关系。这四个关系在今天都发生了变化,所以组织管理的底层逻辑也变了。我总结出以下四个观点。

    1.企业必须是个整体

    理解一家企业不能只关注它的核心优势或者主要特征,而必须还原为一个整体去看待。

    比如某家成功企业,不仅仅是人力资源强,可能研发、制造、供应也都很强。

    很多人想学华为,华为不是因为某个点成功的,而是整个系统都很成功。如果学华为,不能说华为的人力资源成功,我就学那套人力资源系统;华为的研发成功,我就学那套研发系统。

    学激励、学研发都没有错,但你还没有理解华为,你必须完整地、系统性地看待这家企业,理解它强大背后的整体系统。

    2.效率来源于协同而非分工

    今天所要求的效率不是分工带来的效率,而是系统的整体效率或者说整合效率。这个系统效率的获得,更多地依赖于协同,而非分工。

    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通过研究工厂工人具体的操作方法和动作,提出让工人效率最大化的方法是分工,他为工人制定了一套工作量标准,为每一套精确的动作设定了时间,分工使得劳动效率最大化。那时候还未谈及组织效率,科学管理法带来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的劳动生产效率——分工带来了劳动效率的最大化。但当劳动效率提升到一定水平的时候,我们就会看到一个特别残酷的现象——人变成了机器。所有流水线上的工人,就只会做分工给他的那件事情,动作高度标准化,就像机器一样。

    但在数字化时代,有时候我们会发现某个企业的某个部门特别强,但是它的整体协同效率不那么强,它反而会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原因在于,它最强的长板可能会让其它短板显得更短,反而发挥不出长板的优势。今天的效率来源在改变。

    3.共生是未来组织进化的基本逻辑

    未来的组织必须要具备共生的能力,组织进化的方向就是能否与更多的伙伴去共生。

    我经常开玩笑说“自然界我比较佩服蚊子”。我以前在南方生活,因为每天晚上要写作,所以最怕的就是蚊子的声音。它一直嗡嗡嗡,那个声音让我很焦虑、很难安静下来,所以我非常怕蚊子。

    后来我发现,我慢慢开始喜欢它了,我要跟它共生了。为什么呢?蚊子本来是个喜欢阴暗潮湿环境的动物,但它在干燥的房间里也活得很好;它本来是贴近地面的,但你要搬到16楼,它也可以在16楼,还是跟你活得很好;它本来比较怕空调,因为有共振,但它在空调房里一样活得很好。

    自从我发现了它这么多优点后,我就想:我必须要跟它共生,它的嗡嗡嗡是对我最大的激励。想到这里我就写得很开心,然后开始看看谁更厉害、怎么能让它不咬我。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心态转变。在自然界的物种当中,并不是最强大的活下来,而是那种不断跟环境共生的活下来了。

    这也是未来组织的进化路径,不论技术和环境如何改变,你都可以应环境而进步,与伙伴共生。

    4.价值网络成员彼此互为主体

    我们要尊重每一个成员都是主体,这是我特别强调的。虽然今天有的企业称自己是平台型企业,但还没有过渡到“互为主体”的程度。当我们称自己是平台型企业时,我们已经默认自己是主体、别人是客体;当我们谈整个价值链时,也把自己当作最主要的企业,而别人是我的供应商,其实还是有主客体的关系。

    但今天讨论组织管理,你必须要理解每一个成员都是主体,当你尊重他们主体地位的时候,你才理解组织管理底层逻辑根本性的变化是什么,才可能去做到。(原子智库)

 
 
 
   
   
   

南方工报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