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东园 上一版
边走边忘也挺好
项羽之气
他们
故乡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0年05月22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项羽之气

作者:
 

    “霸王”项羽是力能扛鼎、气压万夫的一代英雄豪杰。他作为失败的英雄,输了决战丢了性命,却保留了失败者的尊严,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秦末乱世涌现出许多英雄豪杰之士,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出身微贱的草根英雄,如陈胜、吴广;一类是社会底层精英,如刘邦事业的骨干分子;一类是流落民间的旧六国贵族,项羽就是第三类的典型代表。项羽一生的成败得失,很大程度体现了他来自的那个社会集团的特点。

    项羽是楚国世代将门之后,项燕之孙,为人很有贵族风度。他的军事才能,有其从小受到良好军事熏陶的家学渊源,更是与其自身性格气质有很大关系。提到项羽,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勇猛刚强、敢作敢为、杀伐决断这些词语。李白诗云:“项王气盖世,紫电明双瞳”。史记故事说:项羽杀宋义率领数万楚军,破釜沉舟渡黄河,与秦军接战,九次交锋,大败秦名将章邯、王离统帅的40万秦军主力,雄冠诸侯。项羽召见诸侯军将领时,无人不跪地前行,谁都不敢仰视。

    公元前210年,23岁的项羽在会稽亲眼目睹了最后一次出巡的秦始皇。他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也!”在此之前,刘邦在咸阳服徭役的时候也曾一睹秦始皇威仪,喟然感叹的是“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一个“彼”字,道尽了项羽对他的不屑;“可取而代之也”,暴露了项羽的彪悍而又充满暴戾之气。有史者说,刘项两人观秦始皇出巡的不同态度和反应,早已决定了彼此的胜负,是有一定道理的。

    项羽的贵族特质既有体现亲和力的一面,也有拘泥教条、自我冷酷的一面。从项羽对刘邦父亲和妻子的处置和宁死不回江东的决意,可以看出他与生俱来的君子作派和不容许忍辱含羞苟且偷生的贵族性格,只会选择向死而生。在世人的印象中,项羽是一个粗线条的霸王,是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但实际上他就是一个暖男。曾在项羽身边做了多时执戟郎的韩信对刘邦说:“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不但韩信这么认为,高起、王陵也说:“项王仁而爱人。”项羽还有细腻的情感、入微的体贴。六年的功业毁于一旦时,他不去想将要灰飞烟灭的霸王事业,反而惦记的是自己的爱姬和胯下的乌骓马。

    项羽的品行修养有严重缺陷,可以说负志、负情、负气、负义。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王夫之说得好:项羽不是不知人,问题是他就是靠奸诈手段发迹上位的,身为楚怀王的臣子结果杀了楚怀王,身为宋义的副将又手刃上司。项羽是恃力逞威,恣意妄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重要岗位用的都是三姑六戚,结果到头来,周围尽是些为了一己之私利而蒙蔽他的人。为刘邦做心腹,吃里扒外的项伯,是他的堂叔;最后追得他走投无路的吕马童,是他的老部下;人生末路,追随他的三十余骑中,并没有他的兄弟姻亲。一个人不愧于天,则苍天没有不护佑的;不愧于人,则人人可以为我所用。

    碰撞世代的楚汉双雄,同是不爱读书的刘项,为何一个成功、另一个却失败了?最后的关键在于性格,以及源自性格的种种行为。是因为一个海纳百川、一个刚愎自用,所以最终31岁的项羽败给了大他24岁的刘邦。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为人胸襟气度不同决定其文化分野和格局高低。项羽在政治理想上没有宏图远略,没有适应时势的政治蓝图,而是凭一己之意,消灭了战争又制造了新的战乱,为刘邦提供了崛起的机会。项羽在政治策略上不善于处理与各种势力的复杂关系,不善于争取盟友,而是一味凭一己之力任意而行,最终落个众叛亲离。司马迁评论项羽说: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这确是实评。

    《项羽本纪》是史记名篇,其中“鸿门宴”“破釜沉舟”“四面楚歌”“沐猴而冠”“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等故事描写精彩,千古传诵,并成为典故和成语,至今仍被广泛使用,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司马迁以非常饱满的热情书写了这位失败英雄,留给了我们无穷的思考。

 
3上一篇  下一篇4  
 
   
   
   

南方工报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