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思客 上一版  下一版
黄益平: 央行数字货币为何而来?
2020年09月04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黄益平: 央行数字货币为何而来?

作者:
 

    8月29日,建设银行APP增加“数字钱包充值”以及“数字货币”两个子菜单,虽然该功能在当天下午就暂时关闭,页面显示“该功能暂未正式对外提供服务,敬请期待”,仍引发不少民众关注。中国人民银行自2014年开始研究法定数字货币,如今终于即将真正走近每个人身边。

    央行数字货币对普通人的生活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对国家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会有怎样的助力?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教授针对以上热点问题作了解答。

    近年来,多国加紧研发数字货币。今年8月14日,我国商务部印发《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总体方案的通知》,再次引发了人们对数字货币的关注。在您看来,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我国数字货币研发在世界处于什么样的水平?

    黄益平:2009年比特币横空出世,一个重要的背景是公众对美元作为一国的主权货币发挥国际货币功能的可持续性产生了疑问。比特币的最大优势是算法预先决定了总供给,不会超发,但短板是缺乏内在价值,没有贵金属支撑或者主权信用背书,所以比特币的价值非常不稳定,其实很难发挥重要货币的功能。作为修正,后来一些机构设计了稳定币,比如脸书的天秤币,它是以主要主权货币作为支撑,也就是说是有基本的内在价值的。但天秤币白皮书的公布,一下惊醒了各国央行。因为天秤币一旦上线,直接就是国际跨境支付与国际货币,它不但有可能绕开现行的一些跨境监管限制,甚至有替代部分主权货币的功能,一些脆弱的主权货币甚至存在完全被取代的可能性。

    中国人民银行从2014年开始研究、开发人民币数字货币,是国际上比较早着手研发数字货币的央行之一。之前有个别国家比如委内瑞拉等发行了数字货币,但无论从功能还是影响看,都不是非常成功。最近欧洲一些国家、日本甚至美国都开始研发央行数字货币,但中国人民银行的数字货币在去年就已经完成研发,过去一年多时间里一直在利用不同的场景进行测试。如果能在未来几个月内全面落地,应该是全球第一个主要国家的央行数字货币。因此,我国数字货币研发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我国央行数字货币目前具备哪些功能?与移动支付使用的电子货币有何不同?

    黄益平:央行数字货币的第一步其实还是相对保守的,短期内它的主要功能是替代流通中的现金,而不是银行存款或者其他金融投资产品。货币的三大功能:支付、定价和投资,我国央行数字货币只是发挥第一个功能,第二个功能并未发生改变,第三个功能尚不具备,也就是说数字货币并不同时发挥货币的全部功能。

    与移动支付使用的电子货币相比,一是央行数字货币具有法偿性的特点,也就是说央行一定可以偿付。移动支付钱包里的货币虽然是以人民币为单位,如果钱包损毁,央行不会负责偿付。二是数字货币支付不必依赖网络系统,支付的成本也可以更低,这有可能会进一步增强数字货币支付的便利性甚至普惠性。三是数字货币支付如果额度不大,有可能实现匿名交易,这跟现金交易有相似性。

    在今天“后疫情”的环境下,货币政策通过传统银行金融体系的传导,似乎始终不是那么顺畅。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数字货币能够直接投放给小微企业,甚至个人的讨论有很多。您认为这次加快数字人民币的试点,是否有这方面的考虑?

    黄益平:我认为应该没有这方面的考虑,央行数字货币的推进还是比较保守、渐进的。如果说数字货币有“普惠性”,在目前看来,主要还是体现在支付方面的普惠性,只要有手机,就可以直接用央行的数字货币,这样的话相对于通过银行系统来说,支付成本可能会降低。另外其支付方式不一定要联网进行,这样的话交易便利度就会大大提高,我觉得“普惠性”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

    在直接支持小微企业方面,我觉得截至目前,第一步的设计几乎发挥不了什么作用,原因在于,这个设计本身就有两个很重要的机制。第一个机制,就是央行发行数字货币,不是说现在就可以直接发给企业或个人,这在将来当然有可能,但这不是目前的设计。目前的设计是通过中介的授权机构、银行、电信公司、互联网公司等等一些机构,由他们直接跟央行兑换数字货币,然后再向公众发放。所以起码在目前不存在央行直接向个人或者企业发钱这个问题。而且发钱这个问题本身是很复杂的,这个跟我们货币政策调控等等有关,可能还有很多需要考虑的因素。

    第二个机制,央行的数字货币,从目前来看其实是不付利息的。不付利息就意味着,央行的钱大部分还是会发给银行,所以我们的央行把它称之为DCEP,目前主要的功能就限定在电子支付,而且主要就是替代我们流通中的现金,目的就是要防范在短期内产生对商业银行的脱媒。从这个角度来说,起码在短期内,我并不认为支持小微企业融资是加快研发数字货币的一个重要动力。

    今年3、4月份,深圳出现了一波小的炒房高潮,一些人把政府给小微企业的优惠的纾困贷款,通过各种灰色渠道和操作,来用作炒房,后来被政府直接喊停。一旦数字货币真正成熟,能否给资金流向的监管提供更有力的工具,帮助政府更好地制定货币政策?

    黄益平:这个是完全有可能的。过去我们一说到数字货币,大家都想到比特币。比特币有两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匿名和去中心化,那就是没有央行,只是这个程序放在系统上,大家都去“挖矿”,挖出来一个是一个,也没有人去调控。这和主权货币的特性肯定是不一样的,只要是央行发行的主权货币,第一,它肯定不能是去中心化的,否则我们就不会有货币政策;第二,它肯定不能完全匿名,即便是有一小部分交易匿名,其实也就是小规模的交易,比如说到农贸市场去买个鸡蛋什么的,央行不来跟踪交易而已。但总体来说,使用数字货币后,监测或者追溯肯定会变得更加容易,既然是一组密码在系统上,最后总是会留下数字足迹,交易本身会变得更加透明。

    目前有一些讨论,涉及区块链支持的数字人民币,能够做到相对的去中心化,绕开美国主导的SWIFT结算体系,这对我们当前与美元“嚣张霸权”的博弈有很现实的意义,您对此怎么看?

    黄益平:我觉得这是有可能的,我们现在是经过一套金融体系来进行国际支付,包括银行和整套信息系统,无论是SWIFT还是银行体系,如果使用美元,美国就能发挥很大的作用,包括采取一些制裁措施,我们基本上都在这套系统里头。人民币如果真正能成为一种国际货币,尤其是数字货币的话,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开现在的这套系统。但目前来看,最重要的问题不是能不能去中心化躲避美元系统的问题,而是怎样实现人民币国际化。

    如果人民币不是一个国际化的货币,再数字化也没有意义,如果人民币不能做到自由兑换,那我们即使有能力把数字货币拿到非洲,没有人要,还是没有用。目前来说,我们现在还到不了能不能挑战美元霸权,能不能自成体系这一步。首要问题是,人民币实现国际化,下一步才会产生通过人民币数字化的一些功能,有没有能力挑战美元、欧元这样的后续问题。至于发挥数字货币去中心化的属性绕开美国影响,这只能是一个长远的可能性。(综合自央视网、新浪)

 
 
 
   
   
   

南方工报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