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南工观察 上一版  下一版
支教扶贫 他们托举希望
2020年09月10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支教扶贫 他们托举希望
教师节前夕本报记者采访多位支教老师,听他们讲述支教的故事——
作者:策划:罗凯旋 刘靓 统筹:王艳 执行:全媒体记者王艳 蓝娟 彭新启 黄细英 通讯员 粤教宣 穗教宣 柏耀万 许夏昕 张子恒 黄伦茂
 

    9月10日是教师节。今年教师节的主题是“立德树人奋进担当,教育脱贫托举希望”。

    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脱贫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先后派出近万名支教老师奔赴祖国边疆和深度贫困地区开展教育对口帮扶。支教老师用自己的力量全面提升受援地的教育水平,提升和改变了当地孩子的学业水平和精神面貌,加强民族团结,为当地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

    在教师节到来之际,本报记者采访了多位援藏、援疆、援贵、援桂的广东支教老师,听他们讲述支教中的一些小故事。这些小故事看似很平凡,却体现了教育扶贫者的情怀和智慧。

▲任翔老师和孩子们在一起 受访者供图

▲贺晶与藏区学生在课堂上互动交流  受访者供图

教育帮扶

近万名支教者赴边贫地区播种希望之花

    在距离广州6000公里的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第二中学,援疆老师余家穗和学生们分享了广州的五羊传说和伽师羊的照片,孩子们兴奋地说:“这是我们新疆的羊!”她给学生展示广州的珠江美景,告诉大家,塔里木河是西部地区的生态河,但学生们对照片里穿着旗袍的余家穗充满了好奇,第二天,有男生特意跑来告诉余家穗:“老师,我们在网上查到你了,你是广州西关小姐,上过新闻头条,欢迎你来教我们学知识。”

    余家穗是我省上万名支教老师中的一员。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省教育厅选派了“援藏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支教老师780人次,选派“组团式”援藏教育人才143人次,组织11所省内高校与受援地共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基地,派出810名大学生到受援地60多所学校支教,广东21个地市选派数千名支教者奔赴祖国边疆和深度贫困地区开展教育对口帮扶。从西北边境的新疆喀什,到西南边陲的西藏林芝;从东北边境的黑龙江,到南疆边陲的广西。他们为当地带来剪纸、舞狮、足球等特色课程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也与当地师生结下绵长的情谊,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多年来,广东支教者着力推动教育帮扶地区“软件”建设,实现了受援地教育事业发展的新飞跃,如帮助推动西藏林芝市义务教育巩固率提升至96.12%,双语教育普及率提升至100%;帮助推动喀什地区中小学生使用国家通用语言交流学习的比例提高至95.2%,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提高至96.7%等。

教学创新

    特色课程提升当地学校“软实力”

    广东支教老师们来到支教点后,不是照搬广东的教育教学方式,而是及时了解和熟悉当地实际情况,并结合民族特点,因地制宜创新教学的模式。

    艺术融合教育促进民族融合

    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盐源中学有个“佛山班”,刚来不久的支教老师陈景畅要组织全班学生一起登白宁山,这个“出格”的举动,惊动了当地的校长和家长,“学校一知道这个事情,就说太疯狂了!当时我就说是开拓创新。”陈景畅说,盐源中学的硬件设施很好,多媒体教学平台和硬件设备齐全,有的甚至比佛山顺德的学校还要好,“但教育教学理念和思想太落后了,采用的还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我就是要想办法改变学生的精神面貌。”

    “我们以体系化的文艺活动提升学校的‘软实力’。”余家穗是广州市白云艺术中学的老师,2018年9月,她到新疆喀什伽师县第四中学支教,“学校设施齐全,但缺少有益身心的校园文化活动,学生缺乏成就感、学习信心和青春活力。”于是,余家穗结合广州市白云艺术中学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教学特点,以艺术融合教育促进民族融合,如端午节发起包粽子、经典美文诵读活动,中秋节组织猜灯谜和书法比赛,以及组织开展爱国歌曲合唱、为诗词配画、 “醉美国旗”摄影、“我和我的祖国”宣传视频拍摄制作等比赛活动。

    由“交钥匙”转变为“交朋友”

    “努力做到支援一所学校,示范一个地市,留下一支队伍。”这是广东每一位支教者的目标。支教老师通过因地制宜推进“牵手工程”结对子等,积极组织开展覆盖面广、形式多样的青少年交流活动,通过手拉手、心连心、交朋友,让各族青少年玩在一起、学在一起、成长在一起,既“见物”又“见人”,以实际行动浇灌民族团结之花。

    援藏教师、华中师范大学附属龙园学校教学处主任任翔提出和当地老师“共学、共研、共进”。他组织西藏林芝市八一中学和巴宜区中学开展“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专题教研活动暨“深度课堂”校际教研交流活动,他还代表八一中学参加林芝市2019年“深化改革 聚焦课堂 提升质量”初中主题教研活动。2019年12月,他组织了八一中学15位师生前往深圳、东莞、阳春三地中学和大学近10所,开展“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粤藏连心 智慧教育”校际教研交流活动。

    广州市白云艺术中学将师生的书画和瓷板画作品,和学生们写的书信送到伽师县第四中学,而伽师县第四中学则组织了教学、教研、德育三个部门的中层干部、班主任和骨干教师来广州市白云艺术中学观摩课堂、参与教研活动、体验各级各类学生比赛和活动。

短评

为广东支教人的奉献和务实精神点赞

    ■王艳

    支教者们来自经济发达地区,却甘于为异乡的孩子们奉献青春,做知识的领路人,和不怕吃苦相比,广东支教人的实务精神更加难能可贵!

    多名支教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中谈到,前往支教的学校硬件条件可以跟广东相比,但是普遍还在采用填鸭式教学模式,孩子们满足于“记住答案”,知识课之外,素质教育课程匮乏。支教者带去了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支教过程中,怎样让科学的教学思想在当地生根,成为众多广东支教人思考的一大问题。

    善于归纳问题,寻求制度性解决,广东支教人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式,同样带有“广东特色”:立足支教当地实际,提升在地师资素质,和“教学生”相比,培训支教地教师的功效更明显、更有效。

    星光引路,久久为功。支教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广东支教人在祖国经济教育欠发达地区传道授业,这是最光彩的事业,也是最好的爱国方式。

    为广东支教人点赞!

典型人物

援藏支教老师任翔:从细节入手,激发孩子学习兴趣

    教学楼宽敞明亮,学校还有足球场,硬件设施与发达地区的学校并无差别。这是援藏教师、华中师范大学附属龙园学校教学处主任任翔初到西藏林芝市八一中学的感受。2019年8月,在深圳从教15年的任翔选择去西藏做一名支教老师,他告诉记者,新的工作环境比他想象的要好,当地老师热情周到的接待也让他倍感亲切。

    在八一中学,任翔担任学校教务处主任、教研室主任,林芝市初中生物特约教研员,还兼任生物课老师。进入课堂后,任翔感觉差距来了:学生成绩差别悬殊,有农户区的孩子甚至没有上过小学,直接来读初中;有的孩子很内向,不爱说话;有的孩子太调皮,在课堂上公然扔矿泉水瓶,或者互相打闹。

    不一样的还有学生的思维惯性。生物课上,任翔讲解人体,他站在讲台前,面对学生,将手放在胸口上说:“同学们,这就是心脏,他在人体的哪边?”学生们齐声回答“右边”。然后,任翔转过身,背向学生,这时候学生齐声回答“心脏在左边”,但是学生们都懵了,“心脏为什么一会儿在左边,一会儿在右边?”于是,任翔就拿镜面原理讲解,学生更懵了。没办法,任翔让听懂的学生举手,挑一个出来让他用大家听得懂的语言讲一下,结果这名学生上来就画了一个简易的图,直接说:“同学们,你们考试的时候就将这边当左边,直接将右写成左就行啦!”这下,任翔懵了。

    “我意识到老师的能力不仅是教学,还要去改变,让学生们学会学习。”任翔说,他开始从每一个细节入手,在生物课堂里融入手工制作、美术创作等其他学科知识,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帮助孩子们更清晰地记住知识点,提高孩子们的学习效率。

    “努力做到支援一所学校,示范一个地市,留下一支队伍。”这是任翔的目标。他在八一中学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教学常规的培训,将规范管理、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教研一体、智慧教育进行细致讲解,帮助新教师和本地教师建立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和观念。“老师是孩子们成长的引领者、见证者和陪伴者,为老师们建立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才能让孩子们得到更优质的教育。”任翔说。

援藏支教老师贺晶:一招让“差生”成为全市前十“学霸”

    8月31日20时许,在珠海市夏湾中学援藏支教老师贺晶等的一路护送下,13名西藏定向珠海委培生顺利抵达了珠海,开启了新的学习之旅。

    “当地强烈希望我再支教一年半,我自己也舍不得那群孩子。”9月7日凌晨,匆匆结束休假后,年近50岁且已圆满完成为期一年半首届援藏支教任务的贺晶,再次踏上了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米林县的支教征程。

    在藏支教期间,贺晶担任米林县教研室主任一职,还先后带动9所小学、200余名572人次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培养了8名学科带头人和60余名汉、藏族骨干教师。

    初到米林县,晕车、呕吐、掉发、失眠……一系列水土不服的高原反应让贺晶苦不堪言,但她仍咬牙坚持,带着氧气瓶下乡进校调研、顶着“熊猫眼”上课,这成了她的工作常态。

    “如何开发藏区孩子的自主学习力,引导他们乐学、善学,是我们支教的重中之重。”贺晶回忆道,今年四月底,她下乡进校开展考前调研和备考指导工作时,一位六年级毕业班的班主任向她求助称,班里有两名一至五年级都“你追我赶”且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自上六年级后,却成了完不成作业的“差生”,把老师和家长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贺晶了解情况后,向两位“差生”的班主任老师支招——将两位“差生”组成一个“特优学习小组”,不用做老师出的题,而是相互给对方“留作业”,难倒对方算胜利一次。随后,两位“差生”各带一个学习小组,他们负责出题、教题,做“小老师”,在这两位“小老师”和两个学习小组的基础上,可视情况举行“对抗赛”或者“全班学习接棒”活动,由他们二人一人负责一天出题和对答案等。七月市级模考,该班22人参考,这两位“差生”表现优异,一位还进入林芝市前10名。她坦言,努力和结果固然重要,但努力的方向更为重要!

 
 
 
   
   
   

南方工报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