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事件:据媒体报道,近日,有上海市民称带孩子去复旦儿科医院体检,听到广播通知一名小朋友到学习困难诊室检查。医院工作人员称“学习困难科”设在心理科下,已有两三年。相关科室负责医生直言,学习困难是一个在很多因素的作用下,造成孩子学习状态不好、成绩不良的结果。相关话题引发网友热议——
孩子真的都"学习困难"吗?
东方网:对于那些因学业成绩而焦虑的家长们来说,“学习困难科”犹如一根“希望的稻草”。在他们看来,自己已经竭尽全力,该做的、能做的都做了。“学习困难科”依托专业的医疗服务,帮助孩子们突破学习困境。通过药物治疗、行为治疗和康复训练等手段,能够有效改善青少年的身心状况,从而实现学业状况的好转乃至上演后来居上的“逆袭”。可谓做到了“想家长所想,急家长所急”。
在一个全民重视教育的时代里,还有些孩子的“学习困难”是父母不恰当的教育造成的。孩子明明没有太大的学习困难,却因为学业成绩和父母厚重的期望存在落差,导致“鸡娃”心切的家长不断激励和鞭策他们;当“鸡娃”的成效不尽如人意,一些家长就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暴力育人”,轻率地给孩子贴上“学习困难”的标签;当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努力拼搏的动力,学习成绩难免会下降,从而进入了一种“成绩差鸡娃,鸡娃成绩更差”的恶性循环。
这不是哗众取宠
河南日报:开设“学习困难”门诊,绝非哗众取宠,而是现实之需。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在学习上确实有差异。很多家长已认识到儿童成长发育期一些容易被忽视的病症,包括“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阅读障碍”等。这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尤其影响学习。这部分孩子大多成绩不好,不被家长、老师认可,社交也频繁出现问题,是人们口中“偏离标准”的孩子。
“学习困难”门诊试图解决这一系列病症。在医学上,药物的确可以改善孩子的核心症状,但这个问题也关乎教育本身——家庭和学校如何接受一个“偏离标准”的孩子,社会又有多大的空间接纳他们。他们不符合评价体系中的标准,我们就该帮助他们。当然,孩子学习出现问题,未必全是心理问题,也存在智力、环境、教育方式等多方面问题。“学习困难”门诊牵动众人心是一件好事,能使更多人关注学习“偏离标准”的孩子,从而了解这部分孩子为何出现学习困难,以便“照方抓药”。
学习之困需要被“看见”
光明网:相比心理情绪、家庭教育等原因导致的学习困难,由神经发育问题造成的读写障碍、数学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因为所涉人群少,他们的困境也并不为太多人所知,也就很难谈及理解和接纳。
困境的“隐形”下,是被误解和歧视的日常,以及更为坎坷艰辛的成长。帮助孩子走出困境,个人和家庭的“自救”固然必要,但又不可避免受制于家庭的认知水平和经济能力。更为根本的,或还是需要社会构筑支持体系,关注这个弱势群体,打捞起这些孩子。
尽管“双减”落地,但弥漫的焦虑情绪下,“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信念依旧坚挺,在学校和小学阶段,仍有不少家长重视孩子的知识积累多过心理与精神需求。“学习困难”,得病的是孩子,生病的或许是父母。因此,从另一种角度来说,“学习困难”门诊的火爆和被热议,其实也是一种提醒,提醒我们对于“孩子”这种“特殊生物”的成长规律,还是要多一份尊重,父母虽然吃的“盐巴”多一些,但仍有太多未知要学习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