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版
第六届广东省“十大书香企业”评选启动
劳模在“朋友圈”中晒什么?(一)
佛山“小候鸟”玩嗨了
找不到北的时候 来北门剧社
你为何失去 阅读的耐心?
3上一篇 2017年07月14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严肃阅读的消逝:
你为何失去 阅读的耐心?

 

  

 在很多人看来,阅读是个颇为无趣的话题,一来是老生常谈,二来是热爱阅读的人并不多。虽然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2016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人均读书量7.86本,较去年有所提高,但数据并没有告诉你的是,这7.86本书中,成功学、心灵鸡汤、营销文以及通俗小说占了绝大部分,严肃阅读仍旧非常欠缺。

    何为严肃阅读?

    严肃阅读是与消遣式阅读相对的概念。严肃阅读的前提是严肃的写作。在《伟大的传统》一书中,利维斯认为严肃文学有以下几种追求:对人性足够深刻而又充满同情的理解;对现代性的警觉;语言须能精致准确表达出想要表达的对象;完整流畅的整体结构。严肃写作需要的是严肃的、有抵抗性的阅读,它不仅挑战读者的阅读耐心,更挑战读者的认知体系和价值体系。

    严肃阅读不受欢迎

    2016年,有媒体对比了2015年中美著名大学的图书馆借阅情况,美国十所高校综合排名的前几名分别是柏拉图的《理想国》、霍布斯的《利维坦》、马基亚维利的《君主论》、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等,而中国几所著名大学普遍上榜的是《明朝那些事儿》、《盗墓笔记》、《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藏地密码》等。上个月,清华大学也公布了该校2016年度本校学生借阅排行榜,前十名分别是《明朝那些事儿》、《三体》、《天龙八部》、《平凡的世界》、《冰与火之歌》、《围城》、《鹿鼎记》、《笑傲江湖》、《数学分析习题集题解》、《倚天屠龙记》,上榜的书籍仍旧以通俗类和工具类书籍为主。顶尖的高校尚且如此,坊间更不必说了,这些其实都预示了一个长期存在并愈演愈烈的现象:严肃阅读并不受欢迎。

    “实用主义”的作祟

    现代著名语文学家夏丏尊曾这样描述中国人的“实用主义”:“中国人在全世界是被推为最重实用的民族的,凡事都怀一个极近视的目标:娶妻是为了生子,养儿是为了防老,行善是为了福报,读书是为了做官……流弊所至,在中国,什么都只是吃饭的工具,什么都实用,因之,就什么都浅薄。”这的确说出了某部分事实,至少在读书问题上,很多人其实是抱着非常强烈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目的。

    首先是教育价值观的实用。中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升学教育与应试教育。其结果就是社会学家郑也夫说的,“不但没有激发,相反挫伤了大家的读书兴趣”,因为学生没有选择学什么的自由,只有被动地去重复去记忆。

    其次是读书目的的实用。社会氛围非常功利,读书就是为了考一所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更好地适应职场需求,赚更多的钱;如果不能,读再多书又有什么用呢?这也是为什么大学生起薪一低,就会掀起“读书无用论”的讨论,因为读书的价值已经被我们用金钱量化了。

    信息碎片化的影响

    有媒体曾将2016年年度汉字定义为“刷”。刷微博、刷微信、刷淘宝、刷新闻、刷热点、刷阅读量、刷三观……很多人的确是在“刷”当中开始一天,又在“刷”当中结束这一天。

    据工信部统计,截至2017年2月末,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到11.2亿户,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数接近10.6亿户。在互联网时代,随意打开一个新闻APP,巨大的信息流呈现在眼前……这样的信息碎片化不仅指信息与信息之间的无缝拼接,而且是信息与音频或视频、导航工具、各种商业广告、一些小型应用软件等的拼接。

    一旦我们习惯了互联网传播信息的方式来阅读信息、获取信息,并对其产生了依赖,这时如果让我们安静坐下来读一卷《理想国》,它就会变成一件“费力挣扎的苦差事”。我们的注意力开始分散,心神不宁、思路不清,忍不住要点开微信以及新闻APP弹出的通知。

    阅读仪式感的丧失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2016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还显示,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68.2%,手机阅读率达到66.1%,图书阅读率为58.8%,也就是数字阅读率已经超过图书阅读率了。虽然数字阅读越来越方便,但不少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在手机等移动设备上读文章,常常被一种焦虑感所裹挟,忍不住想要向下滑动,面对稍微严肃的内容,总是觉得有一点抵触甚至腻烦。

    移动设备正深刻改变了阅读的中介,纸质书籍的没落甚至消亡日渐成为一个醒目的话题。最早是抱着一本书正襟危坐地翻看阅读,到后来可以在PC端或者kindle上阅读,到现在,小小的手机就可以快捷满足我们的阅读需求,可这种快捷也破坏了阅读的仪式感。

    阅读的仪式感,并不一定是“焚香沐浴、品茗闲吟”,它指向的是阅读这一行为的“平心静气,全神贯注,聚精会神”。

    伴随着阅读仪式感的丧失,是各大公众号为了迎合读者浅薄、轻松的阅读需求,内容上的主动轻薄。要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阅读,文章不能太长、不能太深奥。久而久之,数字阅读便难以唤起读者的阅读仪式感,读者对于严肃内容也会有一种“后天的敌意”,严肃阅读自然无所依附。

    (作者:曾于里,来源:澎湃新闻,有删节)

 
3上一篇  
 
   
   
   

南方工报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