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悦读 上一版  下一版
他先于斯诺著书介绍红军长征
百炼成钢 您所不知道的那些事儿
下一篇4 2018年03月09日 版面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他先于斯诺著书介绍红军长征

作者:
 

    《一个西方传教士的长征亲历记》

    【瑞士】薄复礼 著

    严强 席伟 译

    中国画报出版社

    1934年10月初,作为贵州镇远基督教堂的主持者(即牧师),当时只有三十七八岁的阿尔弗雷德·勃沙特(薄复礼)在贵州黄平的旧州,被我红军长征先遣队红六军团误认为“帝国主义间谍”而扣留。

    此后,他一直随红六军团西征到达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而后于1935年11月19日又随二方面军(当时尚称红二、六军团)长征, 直至1936 年4月11日到达云南富民,红二、六军团将北上长江之际离队为止,他在红军队伍中生活超过了18 个月。接着他前往云南昆明,并在此利用4个月的时间,于病床上口授由他人执笔完成了一本详细叙述他1934 年10月至1936年4月12日在中国工农红军队伍中的亲身经历的书。

    全书共12章,约10 万余字,原译名为《神灵之手——一个为基督事业在中国被俘者的自述》(以下简称《神灵之手》),1936年12月该书在英国伦敦哈德尔和斯托顿公司出版发行。而至今人们普遍认可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优秀作品《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却是1937年10月由英国伦敦戈兰茨公司第一次出版,显然比勃沙特的《神灵之手》一书的出版发行将近晚一年。

    这本书虽早已出版,但为什么在出版发行以后却鲜为人知,影响甚微呢?原因是此书1936年12月出版不久,“七七事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相继爆发,人们随着战争的发生而转移了视线。

    在当时年轻的中国工农红军尚未被人们所认识,世人对红军存有误解和疑惑的20世纪30年代,以一个偶然与红军相识的西方人的身份,站在中立者(宗教牧师)的立场上,指出:对于“红军”,许多西方报纸把他们污名化了,实际上这些人坚信共产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在实践着其原理。这对于扩大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影响,无疑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勃沙特还指出,红军的官兵“是一群勤奋的人”,在物质条件极端艰苦的行军流动作战中,仍“利用休息时间,上党课及学习文化知识,武装思想”,并利用一切条件向当地群众不厌其烦地进行宣传活动,讲共产党的政策,红军的任务、性质和目的,还张贴各种革命标语。

    在《神灵之手》一书中,勃沙特还承认尽管当时被红军误认为“帝国主义间谍”,但红军还是把他们被捕时没收的物品全部发还,其中银角子一文不少,并经常受到比红军更优越的照顾。

    一次“因为气候潮湿,为防雨我们提出要块油布,结果费了半天才给了一件床单,我们后来才知道,这在红军中已是非常奢侈的供给了。”“而且一觉醒来,就能马上吃上早饭,我常为那些做饭人是如何睡觉而感叹。”一次,勃沙特的鞋坏了,要求红军给一双鞋。不但未被拒绝,而且红军领导还让大家找找。许多红军战士还亲热地称呼他为“成先生”“鲍先生”,当有人用“大鼻子”等称呼他们时,红军就立即加以制止。

    勃沙特对红军的坦诚相助是值得一提的。1934年10月1日,红六军团在施秉与黄平之间抢渡大沙河,突破了防堵力量薄弱的黔军阵地,乘机袭占了黄平老城。他们在一座教堂内发现一张约1平方米大小的法文贵州省地图。这张地图对于刚进入贵州开展武装斗争的红六军团,无异于无价之宝,因而就作为“战利品”取走了。因为是法文,就请勃沙特这位既懂法文,又知中文的外国人帮助译成中文。后来,勃沙特还答应红军, 写信到上海、南京等地为红军采购药品,筹集经费。

    1936年1月,红二、六军团逼近昆明,红军首长考虑到军情紧急,战事多端,于是让勃沙特离开红军队伍,前往昆明。不仅不需要什么“赎金”,而且临行时红军还送了旅费。勃沙特离开红军到云南昆明住了4个月后,回到贵州贵阳对宁文生(当年和勃沙特同事的一个基督教徒,在勃的教堂内担任执事)描述了他在红军队伍中的生活感受。此后不久,他回到了欧洲。两年后又来到贵州省盘县传教,直到1952 年他成为最后一个离开贵州回国的外国传教士。(李林)

 
下一篇4  
 
   
   
   

南方工报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