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思客

项飙:

内卷,一种不允许失败和退出的竞争

本文字数:3151

  2020年,可能没有第二个人类学术语比“内卷”更加出圈了。它原本是人类学家解释为什么一个社会或组织既无突变式发展,也无渐进式的增长。现在则意味着“白热化的竞争”,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拼尽全力,以获取少量竞争优势,同时造成精神内耗和浪费。人们可以在当代生活的方方面面识别出内卷,可以说是从幼儿园一路“卷”到职场、连婚恋也可以“卷到天上去”。牛津大学人类学家项飙近日接受澎湃专访,站在人类学视野下解读到底什么是当代社会的“内卷”。

  今天的内卷 是一个陀螺式的死循环

  内卷这个概念最早由格尔茨提出来,解释的是为什么农耕社会长期没有大的突破。农耕经济是越来越精细化的,在土地上投入的人力越来越多,我们可能想象投入越多,产出也会越高,可实际上这一点的提高,只够人力本身的消费。造成了一种平衡状态,多少年一直如此。

  为什么叫内卷?是指在耕作的时候,大家对每一个细节越来越关注,可是到最后产出跟投入是没有关系的,甚至是负增长。北大孙立平教授曾说,你看中国农民,他们种田跟种花一样。精耕细作这四个字,是对亚洲农业很好的概括。Mark Elvins的“高水平陷阱”是指,中国很早就在农业技术、行政管理、人力动员等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达到高水平之后一直没有突破。17世纪以后,中国基本上开垦了所有能开垦的土地,土地没有增长,但人口一直在增长。人口的增长靠什么来维持?主要靠精耕细作,靠这种非常内卷的方式。

  传统上谈内卷是说为什么会形成一个高水平陷阱,而今天我们看到的内卷,是一个死循环的陷阱。你不是每天都在重复你的工作,你不断发现新的婴儿抹油和辅食的品种,成天在微信群里看别人在用最新的东西,你如果重复的话,你心里就很慌。孩子不断地长大,选幼儿园就开始烦,然后到了小学就纠结,到小升初,就是快被逼疯的时候了。这个跟农耕社会里的高水平相结合不一样。

  如果说原本内卷指的是重复的,没有竞争的,不能摆脱农耕社会这么一个结构性格局,今天的内卷是指一个陀螺式的死循环,我们要不断抽打自己,让自己就这么空转,每天不断地自己动员自己。这是一个高度动态的陷阱,非常耗能。在小农社会里,体力上很累,但是不会有这种精神上的折磨。

  传统上我们对祖先的崇拜非常重要,不肖子孙的“肖”,是说你不“像”,没有能力去重复你原来祖先的工作。而今天是完全相反的,我们养孩子的方式一定要跟我们的父母养孩子的方式不一样。这也是现在中国家庭教育的一个特色,不断教育孩子,你长大了千万不要跟你爸爸一样。这是另外一种陷阱,要不断地超越,是奥林匹克,要更高更快更强。

  内卷背后: 高度一体化的竞争

  在职场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说内卷是对现在资本主义的批判,但是用资本主义这个词不太准确。资本主义最早起源的地方是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得最好的国家,可能是德国,在这些国家并没有出现这种“内卷”现象,所以它是有一点中国特色的。

  内卷背后,可能指的是高度一体化的市场竞争成为生活导向,成为社会的基本组织方式和生活及资源分配方式。但是很多竞争不是市场性的,比方说教育,考试由国家或者学校设定。但是它会模拟市场竞争,把这个东西搞成像市场竞争一样,让大家来参与。

  在中国,大家面临的压力不仅是说你要往上走,而且不允许你往下走。最近一位读了研究生的同学告诉我,他去麦当劳应聘,麦当劳看了他的学历之后,第一句话就问你有没有考虑你父母怎么想。这句话是问得很重的,不是说你这个书都白读了,学费都白交了,直接是牵涉到情感问题和道德问题,好像是一种背叛。就是说你要把自己的社会阶层往下走,在道德意义上是背叛,到了这个程度。

  全国人民朝着一个目标去,要多赚钱,买一百多平米的房子,要买车,一定要成家等等。这个线规划得非常好,大家高度一体化,都要在这样一个市场里争夺一样东西。目标上的高度单一,价值评价体系的高度单一,竞争方式也是高度单一的,比如说都要考试,然后奖惩方式也是高度单一的,奖金或者怎么样。

  一体化竞争从1990年代就开始了,为什么现在大家提出内卷这个问题,是因为末班车过了。底层希望能改变命运,但是中层和高层不是说继续往上走,他们最大的恐惧是不要掉下来,不再等下一班末班车了,就想这班车不能停,世世代代都不要停。得到的不能再失去,这可能是更大的恐惧。

  我们没有横向的分化。德国强调学徒工制度,学徒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就业方式。例如理发师被当作学徒工来培养,理发是他的事业。不像我们在亚洲说读书读不出来了,没办法了,开个理发店谋生,从此不参加同学会了。

  我们的竞争不允许 失败和退出

  现在内卷的一个很重要的机制,就是没有退出的机制,不允许你退出。前面提到那位同学要去麦当劳工作,面试官第一句话就是说你父母怎么想?你要往下走,要退出竞争,过自己的生活,你面对的道德压力是非常大的。因为整个社会的稳定,整个社会的所谓发达都是靠这种白热化的竞争维系起来的。

  所以,成功者要失败者一定要承认自己是失败的。你不仅是在钱上少一点,物质生活上差一点,你一定要在道德上低头,一定要去承认你是失败的。如果你不承认自己失败,而是悄然走开退出竞争,不允许的,会有很多指责。

  所以现在能够退出竞争的人是非常富有的人,孩子送到国外去或者是怎么样。有退出这个机制是很重要。就是说应该有这样的一个机制,孩子上学不好,让他有别的好的出路。在学校教育应该要涉及到这一块,培养一个公共教育体制,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够快乐,都能够发挥他自己的特长,这个不容易。

  学校里所谓的绩点为王,一点点的绩点,也被看得很大。这里是不是一个竞争问题?不是的。真正要的是让权威认可你,是一个取悦。

  竞争从来都是一个三角关系,因为竞争需要第三方来确定。我们原来认为竞争是因为资源有限,因为大家供需关系不均衡。但是如果我是一个村长,我让所有人互相竞争,最高的奖赏是我对他的认可,这样我作为一个村长是不是非常舒服?所谓的短缺,都是人为的。什么样是好的生活,什么样的东西是体面的,这不都是人造的?

  这种竞争导致一种非常高度的整合能力,就把所有的人都统一思想,所有的人一起消耗精力和生命,也不想别的,让大家就是这么地忙碌着。

  内卷是人类历史上的例外

  在牛津大学的本科生中,那种非常绩点化的,一切都工具化的、小心翼翼的取悦权威,把同学都看作是潜在的竞争对手的这种情况,是不存在的。

  这种绩点性的竞争,或者叫内卷,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例外。在中国也就是这10年才发生这样的情况。在英国也会有群体压力,牛津本科生的群体压力是什么?是你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大家期望你要说出来为什么觉得这件事情有趣?如果你说不清楚这件事情为什么有趣,就会对你的声望打一点折扣,大家就觉得你这个人不是非常authentic(本真的),好像你做这件事情是为了取悦别人,或者说是因为别人觉得好你才去做,大家会觉得你这样的人很无趣。这是一个习惯,他们写报告或者研究申请,你也能看到那样的轨迹,比较强调他为什么觉得这件事情有趣。

  中国学生出来以后,在这方面有一点困难,他们的申请报告里就写社会意义很重要。但是社会意义很重要的东西很多,再说这个社会意义重要的话题已经做过无数次了,能够做出什么新的东西?中国学生往往这方面讲不太清楚,到最后就不接地气了,讲的都是重复别人讲过的这些主流话语。

  再比如,中国式的这种内卷跟日本式的工作学习压力,不是完全一样的。日本的加班过劳死,主要是一种群体压力,它跟儒家更接近,公共性特别强,同一化的道德判断很强,别人不下班你也不下班,否则觉得对不起别人;但另一方面,在日本那种要出人头地的欲望,不太存在。

  日本有大量的宅男宅女,是没有上进心的。日本的教育非常平均主义,不让一个掉队,班里面的教学是根据最差的学生定,跟中国教育相反,中国是要拔尖。中国是有儒家的底子,然后又加入了非常自由主义的市场竞争的这一套。

  (摘编自澎湃新闻)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南方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地址 : 广州市越秀区东园横路5号6楼
电话 : 020-83882464
手机版
南方工报思客 06内卷,一种不允许失败和退出的竞争 2020-10-30 2 2020年10月3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