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视觉

皮鞋村里的手艺人

本文字数:914

  ◀车鞋面

  ■文、图/刘栋铭 赖广昭

  ■加工鞋面用料

  ■为鞋底涂胶

  ■喷漆

  ■即将打包装的新皮鞋

  ■工人在为新鞋打包装

  ■西格达鞋厂车间

  南海之滨,浪涛拍打在礁石上。晏镜岭朝着大海探出了头,尾巴向东北甩去。那一片,正是有着“皮鞋村”之称的茂名市电白区南海街道晏镜社区。

  在晏镜社区,占地约2000平方米的西格达鞋业有限公司,是当地最大的鞋厂。眼下,西格达接到的订单多数来自海外,这也正是晏镜皮鞋村的境况。上世纪90年代,晏镜皮鞋村汇聚有300多家鞋厂,从业人员超过3万,产品远销海外。如今晏镜社区仅剩鞋厂30家,多数靠着海外订单支撑。

  “目前接到国内的单不多,国内市场更青睐布鞋、休闲鞋。而在东部沿海的鞋厂,规模大、产量大、人工便宜,很难跟他们较量。”忙碌间歇,在喷鞋工位的崔忠由坐在板凳上说道。年近六旬的崔忠由,是一位曾经自办过鞋厂的老匠人。“我上世纪80年代末就跟人学制鞋了。2004年开鞋厂,2005年关门打工。”谈起往事,崔忠由颇为无奈。

  “开办鞋厂第一重要的是要有资本,第二重要的是要有理解力和创造力。”崔忠由说,“看别人做了10多年鞋了,就向亲戚朋友借钱做本,办起了鞋厂,没想到资金支撑不下去。”

  体验过办厂难的崔忠由,并没有放弃自己对制鞋工艺的追求。尽管他的岗位不停重复着上鞋乳、喷漆,但他的目光始终盯着整条制鞋生产线。

  “你看,拿皮开料、拆料车鞋面、拨起来上底、清洁后喷漆、抛光后包装……一套工序下来我们要做6天,别人三两天搞定,因为他们全是机械化。”崔忠由提到了浙江、福建等地的大厂,他曾在创办鞋厂时去考察过。

  后来,身份由老板转回工人后,崔忠由还喜欢“悄悄”到广州看大厂的制鞋工艺。“干我们这行,就算把自己关在车间里从早到晚埋头苦干,最终也只能因为因循守旧被市场抛弃。”崔忠由说,“看看别人现在的工艺如何,新的款式是怎么做出来的,回来结合自己的条件改进,那才能进步。”

  如今,这批皮鞋村里的手艺人有望获得新的机会。茂名市制鞋工匠培训基地、制鞋工匠工作室等平台,已在晏镜社区及部分鞋厂搭建。目前,结合南海旅游岛的开发,一项引入文旅消费新业态的计划,将把聚光灯聚焦在制鞋手艺人身上,致力于传承老手工艺传统,让工匠精神回归,让“晏镜制造”再创辉煌。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南方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地址 : 广州市越秀区东园横路5号6楼
电话 : 020-83882464
手机版
南方工报视觉 08皮鞋村里的手艺人 2021-11-17 2 2021年11月1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