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史海

靠父亲关系找到工作,这位北宋青年后来怎样了?

本文字数:2984

■《营造法式》南宋刻本残页

■《营造法式注释》大木作制度图样六

   遥想900多年前的北宋年间,不满30岁的年轻人李诫靠父亲关系找到了工作。他的最初志向或许只是做一个儒家士大夫,没想到千百年以后,却以一个建筑师的身份而名留青史。

 (一)

  北宋元丰八年(1085),宋神宗驾崩,宋哲宗继位。时任河北转运副使的李南公,动了趁机为儿子找份工作的心思。

  按照北宋制度,每当新皇帝登基、皇帝过生日或者三年一度的郊祀、明堂大礼之时,各位皇亲国戚、朝中文武大臣,以及诸路正副转运使、提点刑狱、知州等,可以派遣亲属到京城进奉贺表和土特产表示祝贺,而朝廷则会给这些进奉人封官。这项制度,被后世称为“恩荫补官”,又称“荫补”。

  通过这种手段封官的年龄标准,在神宗熙宁四年(1071)以前为25岁以上,之后改为20岁以上。

  李南公身为河北转运副使,从职位上来说,可以为自己的亲属荫补一个官职。他的儿子李诫,在元丰八年已满20岁,也符合相应的年龄要求。

  虽说大多数通过荫补找到工作的子弟终其一生只能担任中下层职位,但有工作总比没工作强不是?因此,李南公还是让李诫去进奉贺表和土特产。李诫也顺利地被荫补了一个郊社斋郎的职位,后调任曹州济阴县尉。

  不同于其他纨绔子弟,李诫在济阴县尉任上展现出的是真才实学。操练乡卒、改善治安、改革奖惩制度……朝廷注意到了这个能干的年轻人。担任县尉七年之后,李诫被调到将作监,任主簿。

  北宋时期的将作监,是隶属工部的设计、施工机构。按《宋史·职官志》记载,机构内部置将作监、少监各一人,丞、主簿各两人。一切属于土木工程范畴的规划、计划、设计、预算以及施工组织、检查验收、决算等工作,都由将作监管理汇总,并上报给工部。在将作监任职的人,可谓是北宋的建筑师、工程师。

  现代社会对建筑师的要求是广泛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成为“杂家”,而翻阅李诫的生平,我们会惊讶地发现,他吸收知识的广博程度,甚至不输于很多当代建筑师:他擅长书画,画的《五马图》得到过皇帝的肯定;研究文字学,著有《古篆说文》十卷;研究地理,著有《续山海经》十卷;懂得分辨马的好坏,著有《马经》三卷;会鉴赏音乐,著有《琵琶录》三卷;甚至对玩游戏也颇有心得,著有《六博经》三卷……广博的兴趣爱好,无疑对他在将作监任职时的设计、创造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

  李诫用行动展示着他对建筑业的热爱。进入将作监之后,他主持的主要工程有五王邸、班值诸军营房等,此外必然还有一些次要工程。转眼又是七年过去,此时,李诫已然是一名“堂构之方,与绳墨之运,皆已了然于心”的建筑专家,并升职加薪,从将作监主簿变成了将作监丞。从李诫个人来说,是时候把他积累的丰富建筑实践经验转化为理论了;而此刻的北宋王朝,也有编纂一本建筑专书的需要。

  北宋建立政权之后,一百多年间,建造各种宫殿、苑囿、庙宇、官署、军营等建筑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了明确建筑的等级和用料,防止浪费、贪污、盗窃的发生,早在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将作监已经编成《营造法式》一书,近似于今天的建筑设计手册加建筑规范。然而人们很快发现,元祐《营造法式》对建筑用料、施工效率的规定不甚明确而且过于宽松,并不能有效防止浪费。加之此时宋哲宗去世、宋徽宗继位,宋徽宗既然在书画艺术上的造诣有目共睹,在建筑的艺术性方面,无疑会有更严苛的要求。重新编纂一部《营造法式》势在必行,这一重任,最终落到了李诫肩上。

  而李诫也确实没有辜负皇帝的期望。他查考经史典籍中有关建筑的资料,为修订《营造法式》寻找理论上的依据,又找来将作监的工匠详细讲解具体技术原理、用工用料等。对建筑中与艺术相关的部分也给予了一定程度的重视。

  修订之后的《营造法式》共分36卷,包括目录1卷,“看详”(全书正文之前的总说明,解释工料、工时计算的一些基本规定)1卷,正文34卷。正文中又包含名词解释、各项土木工程制度、各类工作的劳动定额和材料限量,以及图样等。其中,关于用工用料方面的规定达13卷之多,各类构件、雕饰、彩画的图样也有6卷。可见,用料的经济性和建筑的艺术性还是新修《营造法式》极为重视的两个方面。

  新修《营造法式》于崇宁二年(1103)得到皇帝允许,镂版刊行。此时,李诫的官职已经再度升级,从将作监丞变成了将作少监,接着又因为辟雍的建筑工程而荣升将作监。此后,他又主持了尚书省、朱雀门、太庙、钦慈太后佛寺等多项建筑工程。

  徽宗大观元年(1107)或二年(1108),李诫的父亲李南公去世,李诫回乡丁忧,丁忧结束后调任虢州知州。没想到就在大观四年(1110),李诫到虢州不久便一病不起,最终在虢州去世,没有回到他工作了十多年的将作监来。

  大观四年二月,徽宗召见李诫的哥哥李譓,特意问到李诫的情况。古代书信往来不便,李譓当时可能也不清楚弟弟的近况,便回答说弟弟在虢州当知州。徽宗下诏命李诫回京,等了十天,等来的却是李诫已经在虢州去世的消息。

  徽宗叹息良久,给李诫的儿子也封了个官。

  (三)

  李诫虽然去世,但与他有关的故事还没有结束。经他修订的《营造法式》于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重刊,明清时期抄本、刻本虽少,但未曾失传。

  公元1919年,古建筑学者朱启钤在南京的江南图书馆(今南京图书馆)发现了《营造法式》的一个抄本。朱启钤敏锐地意识到这本建筑学古籍的重要价值,便多方联系,使得《营造法式》的抄本在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之后,藏书家陶湘又以多个版本互相勘校,按照宋本的形式重新绘图、镂版,于1925年出版了陶本《营造法式》。

  陶本《营造法式》的刊行,引起了国内外建筑史学界的注意。学者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当时正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就读。梁启超得到陶本《营造法式》后,便将其赠送给梁思成以及未来的儿媳林徽因(当时就读于宾大美术系,选修建筑系课程),以这部几百年前的杰作,勉励他们进行中国古建筑相关研究。

  梁思成也确实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他从明清建筑入手,上溯至宋辽金古建筑研究,并在之后的十余年间奔赴河北、山西等15个省的220多个县,进行古建筑的实地考察与测绘。测绘了唐宋辽金时期的木构建筑40余座、砖塔数十座,还有一些残存的殿基、斗拱、石柱等,积累了许多宝贵的资料,对《营造法式》中诸多记载的认识也逐渐深入。

  1939年,梁思成与莫宗江、罗哲文两位助手开始对《营造法式》进行系统的整理,对文字内容做注释并配照片、绘图。然而,由于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后组建清华大学建筑系,以及其他一些历史、社会等方面的种种原因,《营造法式注释》的上卷(包含“壕寨制度”“石作制度”“大木作制度”等卷的文字注释和图样、照片)直到1980年,才终于脱稿付印。此时,距梁启超先生去世已有八年时间。

  令人欣慰的是,《营造法式》和李诫的故事并未因梁思成先生的去世而告一段落。新一代建筑史学家,对《营造法式》的版本、流传、具体内容的阐释,以及其中记载做法的源流演变、与古建筑遗存实物的异同,都进行了更加深入而细致的研究。

  2006年,位于河南新郑市的李诫墓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于李诫本人的纪念活动和生平等方面的研究,也还在继续。

  如果当初父亲没有为李诫荫补官职,如果李诫没有被调入将作监,如果承担新修《营造法式》任务的不是李诫……那么历史会不会有不同?

  然而,历史没有如果。这或许就是历史值得玩味的地方,也是历史最为动人之处。

  (作者:黑逗,来源:博物馆丨看展览微信公众号,有删节)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南方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地址 : 广州市越秀区东园横路5号6楼
电话 : 020-83882464
手机版
南方工报史海 06靠父亲关系找到工作,这位北宋青年后来怎样了? 2021-04-07 2 2021年04月07日 星期三